密林中前后两进的建筑是吴公庙。山下是吴公潭。
莆仙话中一些词语含有人名,如“娘妈请花”,这就是人名词语。本文所讨论的人物,本地为主,外地仅限于在莆田生活、为官或留下业绩的。这些人或是某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是历史人物,都是某个时期家喻户晓的人物。
唐代吴兴在北洋建延寿陂、开沟、筑堤为田,最早开始兴化平原的围垦开发,造福莆田,人民至今怀念他。从他斩蛟的传说,产生出一连串地名。不管斩蛟之事如何,地名流传下来了。在使华陂下游不到一公里,延寿溪大拐弯处,今有吴公潭,传说是吴兴与蛟龙搏斗的大潭。潭的南岸叫吴公,旧时是常太等地木柴的集散地。潭东边有吴公山(也写成吴峰山),满山密不见天的荔枝林。山上建有吴公庙,在荔林深处,危崖边,下瞰深潭。自唐代以来,虽屡有废兴,却世世代代香火不绝。往下游几公里,有西天尾镇吴刀村(今写成吴江),传说当时人们在那儿找到了吴兴斩蛟的刀。村里有宋代建造的吴刀桥(还有漏头、赤溪地名也与斩蛟有关)。这些地名一直使用至今。据吴春荣“治水斩蛟与吴公潭龙舟竞渡”一文,旧时北洋各地新造的龙舟,都要到吴公潭举行下水仪式。
妈祖是海上女神。民间也称之为娘妈。俗语有“娘妈行外家”,意思是各地妈祖分香宫庙组团护送自家妈祖到湄洲祖庙进香前,必先“回娘家”,到贤良港天后祖祠谒祖并驻驾。“娘妈请花”,指已婚未育女子从妈祖神像那儿取得一朵花,祈求生男育女的风俗。“娘妈生”指妈祖的生日,三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举行祭祀活动。“娘妈”一词又用于比喻人行动迟缓、磨磨蹭蹭,如“梳头梳半日复(还)未曾好,娘妈!”这里“娘妈”不再是原来的人名,而是慢吞吞的意思。至于妈祖,有“妈祖髻”,指湄洲女子的一种发饰。还有“二月廿五,风拍(打)神翁嘴须,三月廿三,雨沃(淋)妈祖花粉(脸上的脂粉)。”说明农历二月廿五会刮风,三月廿三会下雨。徐守信(1033-1108),宋时著名道士,号神翁,生日是二月廿五日。这个谚语与闽台流行的“媽祖婆雨、大道公風”有所不同。
北高镇后积大王爷庙,祀明代抗倭名将孔兆熙。孔是广东人,他在莆田沿海率兵抗击倭寇,英勇战斗,取得胜利,自己壮烈牺牲。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建庙纪念,至今香火兴旺。大王爷不但英名不朽,从他这个名字还产生了不少莆仙俗语。“乞大王爷捉”、“乞大王鬼催”,都是骂人见鬼去、去死或该死的意思。据此,人们把他尊奉为阎王了。阎王虽无人不怕,却是鬼世界的审判主,传说只有生前秉直刚正的人,才有可能担任这个职位,如包拯、范仲淹。而“阿舞送大王爷船”、“乞大王爷船荷(载)”本意指送瘟神,送瘟船,引申为叫人滚开或把东西移走,或骂对方去死、遭瘟。表示非常厌恶。这些俗语开始只是大人用于吓唬小孩,后来流传开来,成了骂人的话。有一段时间使用频率很高。“厄(会)恶大王爷”、“乞大王爷一样”形容性情行为非常凶恶。
明代兴化府知府岳正,在职期间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包括修建岳公桥(这是后人为纪念他而起的名字),后来人们就把桥所在的地方叫岳公。
小五哥是莆田传说中的机智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很多,也产生几个方言词语。“小五哥放大炮”比喻虚夸,而“五哥”一词又比喻无赖、爱捉弄人,由人名引申为具有人物特征的形容词。
还有一些事物以人命名。夹漈草堂是二十四景之一,世称郑樵为夹漈先生。端明陡门在涵江,是宋代蔡襄修建的,蔡襄曾任端明殿学士。陈燮(音“色”)柿,是一种优良品种的柿子,明代仙游人陈燮引种培育。孔子蝴蝶,指大而美丽的蝴蝶,源于三教先生(林兆恩)的传说。莆仙戏舞台群星璀璨,人才辈出,著名丑角有丑仔廉等。
这些人名词语中的人名多用尊称,表达人们敬仰之情。 (余学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