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优释褐状元(释褐状元、释元)姓名、年份
本类状元,莆田学院刘福铸教授发表有《莆田宋代两位释褐状元考》(刊于《湄洲日报》)一文可参考。“释褐状元”之称号,乃宋人称呼。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三收《释褐状元恩例》,略云:“旧制: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元,例补承事郎。”《文献通考》卷四十二也载:“太学上舍生积校已优,而舍试又入优等者,就化原堂释褐,号释褐状元。”原来,释褐状元与宋代之教育和考试制度有关。考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在教育方面,于中央最高学府太学颁行《三经新义》,推行“三舍法”,即用学校教育考试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二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初入太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再升上舍,皆以学行考查和考试成绩为依据。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方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度进行“季选”,每年给予三十名积分最多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获得者恩赐在太学之化原堂举行释褐礼,仪式极为隆重,该功名当时称之为“两优释褐”。“两优释褐”第一名者就是“两优释褐状元”,简称“释褐状元”或“释元”,其资格与进士同等。因此,当时能考得“释褐状元”者,也实属不易。故不少地方志书都记载本地之释褐状元和“释褐状元坊”,如《宝庆四明志》记载四明(今宁波)郡守黄由,于宋嘉泰三年为太学两优释褐状元宣缯建“释褐状元坊”。可见释褐状元也是可以立状元坊的。
莆田市宋代释褐状元(2人),分别为:林自,兴化县人,中魁时间宋元丰八年(1085),官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终宣德郎。谢侯善,莆田县人,南宋释褐状元,在郡学任职。
据《游洋志·官宦志》记载:“马洋人林自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以太学上舍生,两优释褐状元”;又据《游洋志·坊志》“释褐状元坊。在县南广业里马洋灵惠庙左边,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为林自两优解褐,兴化县县令边慕贤立此坊”。另据明《兴化府志》载:释褐状元坊,在县西北广业里。宋元丰二十八年,知县边慕贤为林自立。涵江涵东铺尾村龙津社有“龙津”大匾,右上款书“释褐状元谢侯善立”,右下方落款为“正诏状元陈文龙书”。广东等地的谢氏谱牒中有载“谢候善”为“宋代莆田涵江人进士谢斯立裔孙”。
二、莆田市古代宰辅情况
古代宰辅共计17人(其中2人因功赠),分别是翁承赞,莆田县人,后梁开平四年至后唐同光二年间(910-924)任大闽国同平章事。陈洪进,仙游县人,宋太平兴国三年至九年间(978-984)任同平章事。潘承祐,莆田县人,后晋天福八年(943)任吏部尚书,旋加同平章事。留居道,仙游县人,宋开宝年间后(968-),累赠尚书左仆射。陈靖,莆田县人,宋熙宁元年(1086)因功宋神宗嘉奖,赠尚书左仆射。蔡京,仙游县人,宋崇宁二年至宣和七年(1103-1125)间,任尚书左仆射。蔡卞,仙游县人,宋绍圣四年至崇宁四年(1097-1105)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蔡攸,仙游县人,宋宣和五年至靖康元年(1123-1126)以少师、安远军节度使领枢密院事。叶颙,仙游县人,宋乾道元年至三年(1165-1167)间,任尚书左仆射。陈俊卿,莆田县人,宋乾道二年至六年(1166-1170)任尚书左仆射。龚茂良,莆田县人,宋淳熙元年至四年(1174-1177)间任参知政事。郑侨,兴化县人,宋庆元年至二年(1195-1196)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陈文龙,莆田县人,宋景炎元年至二年(1276-1277)任参知政事。黄镛,莆田县人,宋景炎元年至二年(1276-1277)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封涵国公。周如磐,莆田县人,明天启五年(1625)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黄鸣俊,莆田县人,南明隆武元年至二年(1645-1646)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朱继祚,莆田县人,南明隆武年间(1645-1646)任南明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续完)(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