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的这句诗,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小时候住的老屋,就在一口池塘边,每逢夏日的雨后或夜晚,那就是蛙的天下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个夜晚,我都是枕着蛙声入眠的。
大人们在大树底下,摇着芭蕉扇,说着古老的传说,很多关于蛙的故事,都是在这里灌入我的耳中的。
我至今也闹不明白,白天比猴子还精的青蛙,到了夜晚怎么那么老实那么笨呢?黑黝黝的草丛中你拿灯一照,它们老老实实,一动不动地就俯首就擒了。夜里我们是不敢抓青蛙的,因为一到夏夜,三爷就在一条条小河边溜达,看到抓青蛙的我们,他都会拧着我们的耳朵让我们把青蛙放入河中。
长大了,明白了青蛙是害虫的天敌,是庄稼人的好朋友,就很少抓捕青蛙了。特别是来到城里后,离青蛙越来越远,几乎听不到蛙鸣了。前天偶读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才知道齐白石给他画过一幅被青草绊住腿的青蛙,虽没有见到画,但从艾青的字里行间,感到白老人画得非常有趣。“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退被草绊住了,青蛙前面有三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
齐白石自小生活在农家,耳濡目染,对青蛙的体形、动作十分熟悉,听说他还拿棉花钓过青蛙哩,看样子白石老人小时候和我们一样调皮。所以,他笔下的青蛙,前腿和后腿,都能凸显肌肉的质感,跳跃、游泳、捕捉、鸣叫,更是鲜活如生。艾青手里的那幅画,肯定也生机勃勃,妙趣横生。
私塾出身的三爷讲的那些故事,我原来以为都是胡扯,都是他瞎编乱造的。如今书看多了,才知道他说的都是有根据的。例如他说的“蛤蟆说法”的游戏,一只大蛤蟆领着八只小蛤蟆,大蛤蟆让小蛤蟆排成两队,大蛤蟆叫一声,小蛤蟆也跟着叫一声;大蛤蟆连叫几声,小蛤蟆也跟着连叫几声。最后一只只小蛤蟆来到大蛤蟆跟前,一边点头一边叫,像是行告别礼,然后依次退下。这在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都是有过记载的,而且与清人袁子才《子不语》的“蛤蟆教书”,意思都差不多。看样子三爷是看过或者听过上面这些书的。
不过,他说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古代的一个美术考题,很多考生的作品都不符合题意,只有一个考生一只青蛙也没画,只在溪水里画了几只小蝌蚪,得了满分。不知是他记错了,还是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个出处,只发现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青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这幅画的诗句也是老舍先生预先指定的,他想给白石老人出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没想到被白石老人迎刃而解了。
《蛙声十里出山泉》语出清代诗人查慎行《次实君溪边步月韵》:“雨过园林暑气偏,繁星多上晚来天。渐沉远翠峰峰淡,初长繁阴树树圆。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后来齐白石也题了一首蛙鸣诗:“缘何些许入班门,又作丹青砚上尊。十里清泉蛙声起,燕支濡墨落梅痕。”立意一点也不亚于查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