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不知何时,月,就挂在中天,也不知何时在人们眼底心头成了寄托万千情感的美好意象。大诗人李白生前喜爱明月,给孩子起名叫明月奴,称其妹妹为月圆。素娥,冰轮,桂魄,玉镜hellip;hellip;文人墨客送给月亮许多优雅的别称,嵌于诗词歌赋,佳节佳景,月满中庭,于是对月、观月、玩月、吟月、赏月,月,因了诗而如画,又因自身如画而入诗。
不知不觉,月,也印上了人间无限的美丽与清愁。月影悄移,喜人圆花好;月华轻叹时,又惹一地闲愁,十五过后,竟渐瘦如钩。
且看那月圆之时,清辉如玉,家家萧管,户户弦歌,有轻言笑语,亦见泪眼颦眉。
有人念。“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唐沈如筠的《闺怨》便表达了闺中少妇在月圆之夜对征人深深的思念,竟发奇想,愿身随孤月,流照亲人,免这思念之苦。此番情意,如月有知,当尽力相助。
有人盼。“竹里风生月上门,理秦筝,对云屏。”这位女子与情人约会在月圆之夜,可月都上了,人还未来,女子不由大发娇嗔:“今夜约,太尽生。”直到三更,方觉得“历历花间,似有马蹄声”,赶紧“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女子由盼到怨到喜的神态变化在月色流转中明丽如画,宛在眼前。
有人恨。敦煌曲子词有一首《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不知那夜的明月可听到她一片心声,却当能见到她脸上之泪,词里虽骂得决绝,却也见出女主人公对对方的未能忘情,那一份蕴含的痴情更令人回味。
有人悔。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罗隐《咏月》),嫦娥奔月,是中秋流传最广、深入人心的美丽故事,然而,在她飞向月宫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一生与孤寂冷清为伴。形单影只,永不能团圆者,也嫦娥一人矣,遥望人间,平凡人的快乐,是她曾经抛弃却后悔莫及的,致使偌大月宫,空留下“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千古遗憾。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便写到中秋佳节,寄居葫芦庙内的穷秀才贾雨村被甄士隐请去饮酒赏月,见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那雨村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末二句将贾雨村向往出人头地的自负自诩描摹得入木三分。甄士隐走失了的女儿英莲做诗亦从咏月开始,“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一句,也是对自己身世的叩问,记忆里难寻父母家乡何处,焉得有团圆之日?第七十六回凹晶馆经典的黛玉湘云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字一字,道出绛珠仙子凄苦的结局,于黛玉,一生期待的花好月圆如镜中花、水中月般虚幻;于贾府,那个中秋,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团圆夜宴了。
遥望明月,目不能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在月之清辉罩护之下。月如无恨月长圆,月是否深谙世人喜怒忧思,直透其心灵深处,因而便有了朔望之期,阴晴之变?月,是否因承载了太多的美丽与清愁,便圆时美好,亏时感伤?恰似人生之悲欢离合,聚散不定,殊不知月圆月缺中,早已流年暗换,倘世人如不对月嗟叹,感怀怅恨,可换得夜夜长圆?也只是白白流失光阴而已,阳光也好,风雨也罢,总是途中好景,如月之盈亏各尽其美,如此,失意清愁何足道哉,微微一笑,任万般变化,宠辱不惊,便是月圆花好,美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