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武
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时,有一段描写:秋后伊豆川的水就静下来了,仿佛水不再往海里流了,停滞不前的水盈然是舞女的眼睛一般,深湛而不见底。那神情忽然一闪,大约就是水面上的点点波光吧。古人将怨妇的眼睛比拟成秋水,所谓望穿秋水一句,可以理解为此妇一直朝远方眺望,期待着心上人的归来,古人有约于季秋的习俗,人们通常在春夏之际外出忙事业去,到了秋后必踏上归途,于冬雪来临前回到自己的家。所以有“秋以为期”句。季秋则万事已谐,人当遵天地四时之理,春播而秋获,夏收而冬藏。人在一年中有大事要做,多于春季开始。到秋天,事情也就办得差不多了,得赶紧回家了。秋天就成为孤嫠和怨妇们充满期待的时刻,男人们快回家了。望穿秋水,家门口的那一痕水洼,在秋天来临后,一天天地瘦削下去了,没有了夏天时的喧豗和丰腴,秋水仿佛如人一样,思到极处,便也不免形容憔悴了。
男女之约,也是秋天开始的。男婚女嫁,论婚于秋,成婚于冬,似乎是古礼。到秋风起时,及笄的男女(古时及笄即可论婚嫁)父母亲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倘若有合意的对象,比如男的中了功名(像秀才、举人、进士之类),就会吸引来一大片女孩家父母们的眼球。那男的就成了宠物,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先携孩子的生辰八字来配比,合适的再拟论进一步的可能性。男孩和女孩甚至连个面都没见上,就被一纸婚书确定下来了。男女非婚不得私会,否则就是违礼之举。那女孩从此不再安心于闺房绣红之事了,必定会时不时地偷偷取看那纸婚书,看着一个让她心动的陌生名字,日夜萦怀,辗转反侧。高墙深院之外,春花开谢,夏日来临,有绿肥红瘦之妙。阁楼外,可以看得见的风景并不多,柳树青青,行人络绎,树梢有两个黄鹂鸣得波俏,那情形真让她内心如夏涨之水。可是,院外行人芸芸,究竟哪个人是自己未来的夫婿?好在大户小姐们都有自己的贴身丫鬟,那丫鬟简直就是自己肚里的蛔虫,一些自己无法启齿的事情,她一看神色便知,丫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自由出入深宅大院,可以在外边到处走动。这便是成事的重要关节,有了牵线人,就好办多了,想送个信递个荷包什么的,包及时送达。丫鬟们于是掌握了小姐的全部私密。才会有红娘这样的故事。让小姐与未婚夫私会这样大胆而违例的事情,也多半是丫鬟们唆掇出来的:小姐们心里开始还害怕着,但经不起丫鬟的瞎鼓动,就慌忙送出自己贴身的信物,比如手帕儿什么的。暗地里的约会,也由丫鬟们给放风联络。小姐们一旦被男人牵过了手,就算是天塌地陷也不会反悔了,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不能怪小姐们死心眼,她们整天关在家里,足不出门庭半步,除了家人,她哪还能见到几个外面的陌生男人?何况有婚书为凭,这不没有更多的选择么?有时候,丫鬟们出去打听了解了那个男人的真实情况,比如长相文凭才识和人品种种,综合回来,报告给自己的小姐。并出主意判断那人是否算得上如意郎君?小姐往往是幼稚单纯的,全凭丫鬟摆布。倘若要回来那男的片言只字(多半是诗词类),那就算是要了小姐的命了。从此,这小姐就害上相思病了,就盼着相见成亲的那一天。小姐郁闷不乐,丫鬟们天天给她寻点乐事趣闻,逗她开心。
转眼春去秋来,鸿雁南飞。榄外天空一点点地干净了,那天清而皎,秋风阵阵,被雁阵剪成一个大大的人字。秋叶穿梭。墙低点柳丝渐渐老去,树色不再光鲜,柳叶憔悴黄瘦。秋风劲,人比黄花瘦。小姐无心再焚香捻琴了,不再描红绣勾了。凭栏痴痴失神,一阵风急,也会唬得她一跳。在丫鬟的眼里,做小姐实在是可怜,与笼中鸟何异?小姐的眼神就清而幽了,带着一点点怅惘,脸色也如同秋日黄花。秋水,一个带着忧伤的字眼,就这么被写入了历史,让小姐们的眼睛成为秋水,是一种悲剧和无奈。多思则瘦,秋水岂因多思哉?然而秋水颇为宁静,唯其静美而不失纾旷之色。秋水一点点瘦下去了,人间的希望却一点点添上来了。归期可待,又如何在乎一点秋水之幽怨?
秋水在槛外流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那是男人们的行色。在另一些女人们的眼里,那点点波光,都是泪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