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重阳随思
【发布日期:2013-10-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何文君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这个节日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自此之后,九九重阳,经由了陶渊明的“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的晋代菊园,越过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唐时代的登高望远,趟过了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宋朝乱世,穿过了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艰苦岁月,一路走来,行到了“登高喜度老年节,赏秋畅饮菊花酒”的今天。
登高先寻菊,迎晴便插萸。在古代民间,重阳节就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诗,更是把异域思乡的情愁浓缩成一曲千古绝唱。
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对酒叹黄花。民间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因为 “九”与“酒”同音,便有了关于“酒”在“九月九”的诸多故事的演绎与情感的诠释。许多身处异乡的游子,把离乡的愁肠千结,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重阳节发酵成一杯浓浓的烈酒。公元1082年的重阳节,苏轼被贬黄州。感时悲世,凝成千古诗篇:“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把重阳蝶菊化为一杯凝结千年的苦酒;公元1104年的重阳节,李清照忍受着与丈夫的离别之苦,独自徘徊在菊园边,把万古情愁荡成千秋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首催人泪下的《醉花阴》,易安居士把手中的那杯重阳酒,酿成为浓浓的思亲酒!
话旧他乡曾作客,登高佳节倍思亲。远古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今天的人们在重阳节享受着金秋时节的丰收硕果,也享受着亲情的融融暖意,更有对老人那“久久”的祝福。可是许多年轻人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重阳节,人们除了传统习俗的登高、赏菊外,也是人们向父母、长辈以及老年人送去祝福、表达感恩之情的日子。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父母夜夜枕着儿女的名字入眠。可是有许多年轻人,总以工作忙为托辞,从未问过年迈的父母有何不顺心,身体是否不舒服,有的连一句“今天你过得怎么样”都没问过。尽管无数次这样问候自己的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的网友,却吝惜得连一次也没有问过自己的至亲。九月九,双亲健在的朋友,是否回家陪伴自己的双亲?是否可以停下匆匆的脚步,为家中的双亲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书、捎一声平安?
伫立在静谧的校园里,在迎面掠过的凉风中,心中拂之不去的依然是那首熟悉的老歌:“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hellip;hellip;”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