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集体厝
【发布日期:2014-06-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明 信

有一天,我们得到消息:邻村要放映电影。那时已是冬天了,我们翻过一个山头,再穿过数公里的甘蔗林,才来到一片集体厝前。在两部电影间,还穿插着一段杂技表演。表演的人,先是将一团燃烧的火往嘴巴中吞下,不一会,他像变戏法一样,双手并用,从嘴巴中不停地拉出彩带。这彩带和集体厝女人编织麦秆扇的扁带差不多,反正都是五颜六色的。眼前的一幕,只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这不,电影结束后,往回走的路上,我们还津津乐道呢。来时,我们带了把自制的手电筒,刚才散场时,被人群挤掉了。这会,我们只能摸黑前行。在村里,男社员害怕山上的野猪,女社员害怕草丛中的老蛇,而我们呢?最怕在黑暗中穿过甘蔗田。一阵风刮过,甘蔗叶婆娑起舞着,我们想起电影中小鬼子进青纱帐的情节,不禁毛骨悚然。突然,我们同时尖叫起来:前面有一个黑影,纹丝不动地站着!我们对着黑影大喊了几声,没有回应,黑影好像是在等着我们似的。还好,我们早有准备,掏出口袋中的鹅卵石,往黑影方向一抛。“叮当”一声,鹅卵石撞击到黑影,而黑影依旧没有反应。真是活见鬼!我们又朝着黑影抛鹅卵石,又是几声“叮当”。这声音让我们心生疑惑,也让我们的恐惧倍增:在这荒郊野外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黑暗中,我们和黑影僵持着,对峙着hellip;hellip;
后来,我们才得知,让我们吓破胆的黑影,竟然是路边的一棵电线杆!
到了1980年后,集体厝中文娱活动渐渐丰富起来,其中最为热闹的一件事,是元宵夜的游灯。从下午三点开始,我就帮忙父亲安放灯笼:用黏土将十盏灯笼固定在三米长的灯板上,把蜡烛点燃,过了一小会,再吹灭。父亲说,这是在试灯,免得游灯时临时抱佛脚,灯点不着,干焦急。早早吃了一碗线面后,我们整装待发。晚上六点,戏台一带响起四声火铳声响。这声响犹如春雷,犹如集结号,大家纷纷提着灯板出发了。村里的灯笼,拼接成六条火龙,这六条火龙绵延几公里,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漂亮、火红的花灯,在集体厝间穿梭着,时而像疾风骤雨,时而像蜗牛爬行。集体厝的房前屋后人头攒动,人潮涌动,夹道欢迎火龙的到来。地面上鞭炮噼里啪啦,阿婆们烧起了一堆堆的稻草,熊熊的火焰映红了十五的夜空。人们欢呼着,呐喊着,不断为圈灯的人加油呐喊。我紧紧跟着父亲走,手中拿了两样东西:一样是蘸了茶油的香炷,万一蜡烛灭了,可以立马点上;一样是一瓶冷水,如果灯笼着火了,可以瞬间扑灭。这一路上,我充当着安全员和消防员的角色,顾不上擦汗水,也顾不上欣赏花灯,眼睛死盯着父亲手中的灯笼。父亲说,灯笼灭了、烧了,都不吉祥!
游灯队伍在乡村中游动着,映照着一座座古老的集体厝。这是个美好的时刻,几公里长的灯笼把村庄圈起来,像天上那轮金黄的圆月。
数天后,行傩开始了。这是乡村闹元宵的高潮。行傩队伍由不同的方阵组成,有的骑着骏马,有的挑着花篮,有的吹着唢呐,有的敲锣打鼓,特别是一些小孩,他们扮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模样非常滑稽;一些老汉则穿着古装,仿佛是从集体厝中走来的祖宗。行傩队伍慢条斯理地经过集体厝,集体厝的门前,烧起了一大堆的稻草。瞬间,锣鼓唢呐齐鸣,鞭炮如雷贯耳。几个在村中颇有威望的老人,捧着香炉在沿路的集体厝的上厅堂兜了一圈。妇女们争着过来接一束香火。此刻的上厅堂,摆放着琳琅满目的供品,其外观美轮美奂,其造型栩栩如生:那萝卜莲花座,那金灿灿的桔塔hellip;hellip;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传神,这个民间文化艺术节,它集成了古人今人的文化民俗精华。
集体厝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把美好的愿景,雕琢成一个个生动的形态hellip;hellip;
集体厝是特定年代的信息载体,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积淀,它令人记得住乡愁,记得住族群的教科书。一代代来,又一代代去,繁衍不息。集体厝,写满了祖宗勤劳耐苦、躬耕田亩、甘受清贫的品格特性,打下了时代特征、历史变迁、地方习惯的精神烙印。一座集体厝的历史演变,就是一个族群乃至一个时代的发展史,人们经过长期的融合,可能还有短暂的摩擦和冲突,形成特定的人口构成,丰富的历史积淀。
1970年,集体厝中有了广播机,人们把听播音当作生活生产中的一件事。1980年,集体厝中有了收音机,外面世界的精彩元素踏进了古老的建筑空间。1990年,集体厝中的年轻人走出家门开始谋生的打拼。2000年,原先集体厝中的人迁出了,告别了过了半辈子的集体生活,因为,他们纷纷在乡下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或者融进了城市的生活步伐。
分别的时刻到了,泪眼模糊了视线,模糊了记忆。
曾经的族人亲眷开始分开,像一个握紧的拳头,随着手指头的伸开,出现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然而,即使迁居新厝,人们都没有把祖宗的牌位一起迁走。集体厝是他们的摇篮地,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村里还有一些人选择坚守。乡下不乏有气势不凡的集体厝,是古代的官宦、富豪们建的,除格局、造型、结构独特外,在装饰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大门和厅堂上,悬挂着匾额,这是祖宗显赫地位的象征。有些集体厝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精美的壁画,以及当年的宣传字画,那是一个年代的最好符号。集体厝,就像一坛老酒,越久越醇香;也像一颗橄榄,越咬越有味。村里人心甘情愿地放弃小洋楼,守护着祖宗的足迹,守护曾经的荣光。守护在集体厝中的老人,把空调搬回家;而年轻人,则在集体厝中使用电脑,虚拟空间和历史时空交集着。有时,年轻人把集体厝的照片发到网络中,勾起了一缕缕思乡情绪。从集体厝走出的人们呀,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打工仔,该是常回家看看的时候了。孝顺,在回家的路上。
时间是一把刀锋,它在不经意间,将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修剪得支离破碎。曾经住在集体厝中的人,如今有的过世了,有的垂垂老矣,而在集体厝出生、吸奶、喝粥长大的人,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逃离。而集体厝呢?在栉风沐雨中,逐渐破旧,有的沦为一片废墟。几十年、上百年间建立起来的集体记忆,轰然倒塌,成为历史的碎片。
幸运的是,一批集体厝如今被列入文化非遗的名单,成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化站、教育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线的一个个点。城里来的游客,对集体厝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四顾不暇。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春晖般的笑容,就像眼前的红砖瓦一样,映照着百般的神韵,映照着百年的红元素,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一座集体厝就是村民们一桩共同的回忆,一份无形的精神资产,几十年、上百年间,融入了太多的悲欢离合,记录了一片土地最深刻的情感,让漂泊在外的人的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乡愁hellip;hellip; (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