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勋
平畴沃野黄金稻,梯田片片处处薯。灵秀故乡凭优越的地理环境而盛产稻谷、番薯。谷乃口之宝,民以食为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稻谷收成有限,大米成为稀品,番薯倒成为故乡人的主食。当时有人调侃莆田三件宝:番薯当粮草,厕所像碉堡,大姑娘赤脚满街跑。时过境迁,如今番薯翻盘成稀品,厕所早已改造,赤脚已成现代人的不解之忆。岁月无情,一晃就是半个世纪,但对从苦难中过来的我辈,至今对番薯仍思眷不衰,因为番薯对我辈有羔羊跪乳之情,充饥救命之恩。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年人们勒紧裤带,以龙眼核、香蕉头、地瓜叶、“春不老”菜等充饥时,能吃饱番薯已是幸运。生产队发放的口粮不够吃,常靠回销粮(以薯干、薯纤为主)渡难关。平时人们在煮大锅稀饭时,总是用蒸篦或炊搭(用宽约6cm篦条卷成的圆圈贴搭锅边)搭满切块的番薯。为了蒸熟番薯,煮饭必须一次沸腾加追沸(即在第一次煮沸之后15分钟左右必须重燃稻草再沸一次,否则半生不熟不好吃),顿时整个厨房都氤氲着薯块贴锅烫焦流淌而发出浓郁糖味的馨香。用筷子夹上沁人心脾的番薯,盛上一碗洁白清淡的米汤,配上自家腌制的缺油酸菜,便埋首“进攻”,吃得津津有味,像风卷残云一扫而光。饥肠的咕咕声戛然而止,一种幸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赶在大锅饭第一沸时捞点米饭,砸个鸡蛋,放点虾米、盐丝、花生油焖成的“蛋饭”,那是长辈对正处发育期晚辈最贴心的关照和优待。平时用石磨把麦颗磨成麦糊加糖煎成“麦煎”,或用开水、蔬菜煮麦糊疙瘩(俗称“麦老鼠”)都是令人垂涎的珍馐美食。家里来了客人,全家吃顿面条,既是款待又是加餐,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番薯是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膳食纤维被营养学家列为“第七大营养素”,其蕴藏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对改善大肠功能、降低胆固醇、血糖、减肥健美具有重要作用。番薯中还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磷,有助开窍益智。番薯经捣烂加工、洗涤过滤、去渣、沉淀、晒干便可收获洁白的番薯粉。用番薯粉、开水、黑糖泡制的晶莹剔透、牵丝粘连的“粉芯”,还具有清热凉血、祛风利湿、生津养颜、延年益寿等奇效。
芸香娇滴滴,番薯处处生。番薯有两大特点:一是顽强的生命力,适应性广,踪迹遍布故乡的平原、山区、沿海,其适应肥沃良田、荒凉沙地、缺水丘陵、多盐海滩的能力实在令人惊叹;二是稳定、高产,一年可种两季(早薯、晚薯),其特优高产品种“新春花”,每棵只生2-3个,在肥料充足的条件下每个都能长得比人头大,其高产量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终年奉献无私欲,毕生勤劳莫企求。中国的“五谷”之榜,番薯榜上无名,只属草根之列。它平和大度、苦心孤诣、不骛虚名,这种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惟以求真、低调践行、真诚奉献的精神,实在令人击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