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平
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前,我们村里有好几口供全村人饮用的水井。每天清晨到黄昏,总有人前来打水。后来我们村出现了几家腌咸菜的个体户,他们贪图方便,把那些酸臭的废水直接排出去,结果,水井里原先清甜、清洁的水很快地就变臭、变酸、变涩,最终不能饮用。虽然村里有不少人提出抗议,但因为人家仗着“大房大姓”和兄弟多,对于大家的抗议置若罔闻。我们村很多人虽气愤万分,但都无可奈何,人们只好都用上了自来水。水井也就少有人光顾了,就这样渐渐地被人们冷落和淡忘了。
当时,我家附近就有两口水井,一口是隶属姓刘的,一口是我们姓陈的。这两口水井,井沿都呈内圆外方形,井口不大。里面的水是很丰沛的,井水清冽而晶莹。小时候,每到荔枝成熟时,大人们担心我们吃荔枝吃上了火,就打上一桶井水,加些盐,将荔枝放在桶里浸泡一段时间。那样,吃起荔枝来,就不会上火,而且很上口,既有荔枝原有的甜味,又有盐的淡淡咸味儿,更重要的是有井水的清凉感觉。
我记得我们姓陈的那个水井,石头的井栏外面雕刻着花草图案,井的周边是一片绿草地和菜园,并有众多的龙眼树簇拥着,景色清雅秀丽。少年时,特别是夏天的夜晚,去清碧的草地上嬉戏,到绿油油的菜园中浇菜摘菜,在龙眼树林中爬树“跑抓”,看着悠悠的晚风送走夕阳;累了,坐在水井的栏杆上,顺手用小桶打起一桶清甘的水,涤去脸上的尘灰,冲走脚上的泥沙,喝上一口甘甜清爽的井水,顿觉心旷神怡。
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清晨,晓星未沉,井边已是一个热闹的世界,挑水的人来来往往;洗衣裳的妇女们三五成群,圈在井边,谈天说地,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夕阳傍山,水井周围又是另一番景象。乡亲们围坐在井边,谈古论今,东家长的西家短的;也有人带上二胡、笛子、锣钹等吹奏十音八乐,轻快悦耳的弦乐声,随着阵阵晚风,回旋在夜空。这个时候的水井,已成了邻里和谐生活的天然“润滑剂”, 平凡日子里的乡音乡情也在井边滋生着,被井水浸润着hellip;hellip;
昔年的人生活贫困,好多人为了糊口,离乡别井,到他乡谋生。他们往往在离乡之际,来到井边,手摸井栏,看着如霜一样洁白的井水,与长年相伴的“故乡的水”告别,还特意从 井里打起一罐“故乡的水”带走。
家乡的水井,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如今,看到那些久违的且杂草丛生的荒废水井,不免触目伤情,慨叹井水依旧,人事已非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