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成
父亲已于去年离开了人世。记得过去每次回家吃饭,父亲总是在旁不住地念叨:“孩子,多吃点,饭要吃饱!”听到这熟悉的话语,我的心似乎一下回到了孩提时的情景。那靠买“高价米”过日子的年代,每次饭桌上吃饭,父亲都是说这样话的。心中顿时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感情,眼泪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高价米”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存的产物。那时什么都有限量,粮食供应也是如此,别的东西还好,粮食一天没有就不行。就说我家,当时除父母外,我们姐弟三人都是十几岁年纪,粮食每月定量只有18—23斤。正是长身体会吃饭的时候,那个年代物质又十分匮乏,也没有什么副食品,就是炒菜的食油每人每月供应也很少。肚里没油,饭量就更大,而那每月的定量粮食只够吃半个月,另外那半个月就得靠买“高价米”维持。
当时家家的情形也许都差不多,粮食都是不够吃。当时国家供应的粮食便宜,每斤仅一角四分,而黑市上的“高价米”却要五、六角钱,最高达八角钱一斤。父亲当时每月70多元工资,一家五口人生活,除日常开支外,每月用于买“高价米”就达四、五十元,搞的日子过得很拮据。母亲之所以常常会说:“我们家的工资都是填了肚子!”也确是如此,人要生存就要吃饭,“民以食为天”,这是最大的事,谁也没办法。“高价米”虽然贵,但有时还买不到。那时黑市上买卖“高价米”是违法,抓到要挨批评和处理。父亲是干部,自己不好出面,都是找人偷偷地去买。有时买不到,父亲和母亲要愁好几天。要到处找人去分几斤,或借几斤,讲好买到了“高价米”再还。不然怎么办,总不能一家没有饭吃。
记得有一次,有人检举,说父亲常买黑市上的“高价米”。幸好,帮买的人硬不承认,而当权人也许认为肚皮大事偷买点吃也不太为过,所以没有深究,搞得一家人提心吊胆好一段时间。还有一次,打击黑市买卖粮食的投机倒把,有好长一段时间黑市没有了,“高价米”没处买。家里粮食不够吃,怎么办?父母亲每天都是眉头紧锁,进进出出,表现得很焦急,母亲每次做饭时都会发愁地说:“只够吃二天了,赶紧想办法吧!大人还可以饿一下,可是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吃饱饭啊!”最后父亲还是利用星期天偷偷坐车下乡,到当年搞工作队的村里找要好的农民家分来一麻袋大米,藏在大货车里装回来,才算度过了那段日子。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粮食供应情况才好转,后来又粮食市场放开,取消了供应,粮食可以随处买到,父亲再也不用为每月的“高价米”发愁。“高价米”作为一个历史产物,成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和符号,也永远成了过去。
至今想起来,我有很多感慨。当时的父亲养一家人多么不易,他和母亲饱经了岁月的沧桑,饱受生活的磨难,养儿育女付出了多少苦辛。当今天我也身为人父,却不用像他那么劳苦。现在市场供应丰富,什么都不缺,什么都可以买到。对比之下,将父度己,我们是多么幸运和幸福啊!“孩子,多吃点,饭要吃饱!”父亲当年在饭桌的话,依然那样亲切,那样熟悉,一直萦绕在耳际,久久地挥之不去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