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服装革命
【发布日期:2014-03-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福生

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生活状态、思想情趣的具象呈现。它伴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依附于人类的灵魂而舞蹈。它就像一个人的容颜,体现着人的胸襟,构筑着人的气韵。它是一种彩色的立体语言,一种感官的文化诠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饥馑的年月,人们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想要穿好怎么可能呢?我家姐弟五个,一件新衣服都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就是到最后破得不能穿了,还要拆成碎布用于补丁。一条裤子兄弟几个共穿是常事。
十八岁那年,我刚刚高中毕业,就要上山下乡去。母亲翻箱倒柜,也找不出几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到店里去买布做件新的,又实在拿不出钱。母亲只好找出一套哥哥稍新一点的衣服。发现袖子上有一小块裂口,母亲找出针钱在灯下一针一线地为我缝补。补好后,又将衣服摊在桌上,用盛满开水的搪瓷杯来回烫,将一些皱皱巴巴的缝口熨平。我的母亲在为我做这些的时候,神情是那样专注。我好感动,我的眼中有涩涩的泪流出来。
一九七六年底,我当兵了,穿上卡叽布的新军装,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新衣服,那眼眉梢所透露出的是无限的幸福和喜悦。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一度被视为国装、风靡半个多世纪的中山装,逐渐销声匿迹,引领世界潮流的西装、喇叭裤,像春风吹拂的好日子所向披靡,可整个小镇服装店不多,仅有的那么几家如当年的万元户让人稀罕。家常衣服大多请裁缝定制,买衣服穿是很奢侈的行为。那时,崇拜军人,除了西装、喇叭裤外,军装是最时兴的服装。退伍回来的我,经常穿着军装,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帅气地飞驰在小镇老街上。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化纤衣料涤纶,像南下的打工潮汹涌而来,它好洗耐磨,经济实惠,一时间传统的棉衣棉布身价大跌。衣服颜色也不再是“青白黑”,似绚丽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了。衣服样式再也不只是我母亲小时候的长袖大布襟了,有中袖、短袖、无袖、露肩、吊带等,还有许多说不出面料的雪纺、仿缎、丝绒、驼毛等。穿衣单纯保暖的观念早已落伍,追求个性品位如股票迅速蹿红。衣服大多上街左挑右选,时装店一家家如花盛开,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款式的衣裙、裤子琳琅满目,当年受宠的裁缝都不再吃香。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当年土得掉渣,只有穷人才穿的苎麻布、棉布,摇身一变成了珍贵的时尚。现代人认为皮肤是最美丽的服装,“露”不再是清贫的表现,而是时髦的彰显了。思想的解放、文明的进展,迎来了服装的改良变革,其日新月异的步伐,都赶得上欧美国家了。在霓虹灯明亮的宽敞大街上,漫步于夺目雅致的服装店,品赏着新颖别致的时装,心旷神怡不亚于置身繁花似锦的公园,已成为人们轻松休闲的一种方式。
近年时尚又环保的服饰备受年轻人的追捧。高科技的服装面料,具有高强度、透气防水等特点。服装消费的另一个特点是,“扯布”制衣的老传统又成了新潮流。布店、裁缝店的生意又红火了。中老年人选择做衣服主要是为了省钱,年轻人则更多的看重时尚和用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