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乡村校园的变迁
【发布日期:2014-03-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鸿彬

一直在家乡生活,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走上了教育教学岗位之后,我经常要和学生谈过去,让他们了解过去,懂得珍惜现在,学会瞻望未来。而我们校园的变迁是我必谈的,每每谈起总令我感慨不已。
记得我还没上学那会儿,大约是1976年,我就经常跟随着姑姑到学校玩。那时的校园逼仄,大概近千平方米,校园的后面是教师的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是一个虚空亭。校园两边是两排各五间泥土瓦房。学生坐的是长凳条椅,教室内是泥土地,凸凹不平,打扫起教室常常是尘土飞扬。操场也是泥土地,一到下雨天,凸凹不平的场地就会积水,显得泥泞。整个校园简陋得很。
待我上学后,读一、二年级时,并不是在学校上学,而是在离家近的一个教学点——宫庙里上学,由一个民办教师执教。直到三年级时,才到学校上学。到了1980年,学校还办起了初中,学校就变成了附中。因学校人数陡增,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学校也征了地,校园面积达七、八千平方米,原来的两排泥土瓦房拆掉了,在操场后面的虚空亭两边各建了3间,东西两边也各建四间。所建的这些教学楼也都是只有一层的砖瓦房,外墙是用小石块砌成,内墙是用土格。记得当时为了建这些教室,学校老师还组织我们一起到三公里外的黑山底山上去搬石砖,用来压瓦片。为了支援学校建设,我们每个学生还要从家里带两个土格到学校。而我的土格还是我的姑姑帮我挑去的。如今,想起这些,我总有一种荣誉感,毕竟我们曾为学校的建设出过力。
后来,学校前边又建一排教室8间。为了建这些教室,星期六、星期日我经常见到老师们亲自下地印土格。看到老师们都这样为学校建设尽心尽力,我心里总充满了感动。我在母校度过了8年,校园除了办公室、教室之外,没有围墙,没有绿化,没有什么体育器材。或许根本就不需要绿化,学校四周都是田地hellip;hellip;
1988年,我从师范毕业后,又回到老家平海教书。我又进入了我读附中的母校。至1993年,附中独立,校址另择小学附近,成了初级中学。我依旧在小学教书。这时,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了。如今,校园经过不断改造完善,布局更趋合理,校园花木扶疏,四季葱茏。校园操场也已硬化,有了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桌一溜排开,也初步建成了健身场所。学校还建起了图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心理健康咨询等功能室。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我亲身感受到了莆田乡村的校园在不断发展,发生着变化。校园的变迁折射着时代的发展,我总很乐意和孩子们聊聊这些。我想孩子们也一定会有所感触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