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火 柴
【发布日期:2014-04-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厝埕人

提起火柴,似乎有些遥远了。据说基辛格第一次访华时,送给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就是很简单的一套白宫纸片火柴;西哈努克来中国时,送给我们的领导人还是火柴。如今,人们大多用打火机替代火柴,它的身影除了在少数的偏远农村还在沿用这一取火工具外,我们就只能在宾馆和饭店里看到它了。
我们小时候,日常用品非常缺乏,但火柴却是满足供应,一盒2分,人们到供销社都是一封一封(20盒)地买。火柴头多为褐色和红色两种,拿出一根在盒边的黑色叫做洋火毢上一划,于是一团暖暖的火苗便腾空而出。当时在莆田,很多家庭还参与糊制火柴盒,有门路的家庭通过各种关系到火柴厂领取材料,回家糊制火柴盒。刷糨糊、翻壳子,手指灵活,技术娴熟。有的家庭妇女竟然一天能糊5000只火柴盒子。上世纪60年代,糊制1万只火柴盒换4元工钱,70年代是6元,80年代是9元、10元、13元。在那贫困的年代里,它既帮助人们渡过诸多的难关,也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实惠以及那一点一点燃烧的暖意和光亮。
那时我们很喜欢把各种图案各种类型的火柴收集到一起,我们的衣服口袋里总是塞满火柴盒的图片。这些图案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有万里长征、工农兵、伟人像、三毛流浪记、旗袍、海军衫、小人书等等,丰富多彩。一盒盒火柴如一段段历史的缩影,展示了那个年代一些特别的人、特别的事。
我们经常和一帮小伙伴一起扎堆拍图片,谁能把谁的图片在地上拍翻过来,对方的图案就属于你了。间或还会有人因为输红了眼,把家里还没用完的火柴抽出来偷偷扔掉,撕开盒子继续玩,被父母发现后,往往会被打得哭天喊地。但过一阶段后,仍会拿着重新攒起来的一叠,找当初赢他的孩子重新再来。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喝、穿的东西少,小孩玩的玩具更是凤毛麟角,念小学时,我们兴起了玩“火柴手枪”。我们先去修自行车的摊子等有不要的链条、铜螺帽、轮胎皮,得到这些材料后,就开始动手做“火柴手枪”。先用8号铁丝制作成手枪的骨架,用细铁丝捆绑好枪架,然后做撞针、扳机,接下来就要用拆开的自行车链条做枪身,大约数量八节左右,把自行车环链接钢丝的铜头螺帽磨细后,串起两节链条来做枪头,再用黑胶布把枪头和枪身包扎好,穿在铁丝枪架的前端。最后剪下自行车内胎做成两根皮筋,一根箍链条,另一根箍撞针,这样,一把“火柴手枪”就做出来了。
“火柴手枪”做好后,我们就会慢慢地拉起枪栓,轻轻地转动枪头两节链条,小心地穿进火柴,轻轻地扣一下枪勾,只听“啪”一声,火柴杆应声而出,射向目标。这时候我们的豪迈情怀就会溢于言表!我们用“火柴手枪”打泥巴、射丝瓜叶、瞄准大公鸡等等,当我们看到稀巴烂的泥巴、千疮百孔的丝瓜叶和狼狈逃窜的大公鸡时,会乐得哈哈大笑hellip;hellip;
如今是一个打火机的年代,从一块钱一只的廉价打火机到几百元的ZIPPO,琳琅满目;许多厂家也对火柴的工艺进行了革命,从包装到质地,都独具个性品位,成为时尚群体和一些热爱收藏人士的喜爱。火柴已变成留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