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住房变奏曲
【发布日期:2014-04-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眼 镜

住房是一种记忆,更是一幅反映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忠实地记载着中国国民生活变化的同时,也见证着我的家乡从农村迈向城市化的历史跨越。
上世纪60至70年代,我们住的房子是前几代祖宗留下来的,反正,房子里是乌黑的、破旧的且光线暗淡。地面凹凸不平,砖瓦破碎;墙是裂了缝的土坯墙,隔壁两间里的情况可以互相看得清晰;踏上陡窄的木楼梯,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叫声。童年的记忆里,在屋子的顶棚上,常常有舞蹈着的老鼠在惊扰着我们的睡眠;屋角、裂缝处不时可看见成群结队的蟑螂、蚂蚁、毛毛虫等在悠闲信步。用泥土抹成的墙壁,用手一摸就是一手土,为了防止弄脏靠墙的被窝,大人就在床的靠墙面钉上一块破布,或糊上报纸,一个用两张长凳和几块木板构成的简易床,睡三、四个孩子都很常见。窗子全是木头做成的一个个小窗户格子。
那时的家什简陋得不能再简陋,除了几张老式“眠床”、几个破旧的半截柜、两开衣橱、老式红箱子,再没有什么家什了,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是一点都不为过。土木结构的房子建筑简单,安全也没有保障,遇到下雨就会漏,地上往往是放满了用来接水的碗盆;赶上大风大雨的时候,屋内的墙壁也会被浸透过来,湿湿的一大片;如果碰到台风、大风,桌上、地上到处都会落满一层厚厚的灰尘。
当时家家房子都很小,人们几乎没有面积的条件和意识,或许与人们的低收入有很大关系,建大一些肯定要多花点钱,且建材奇缺,有钱也没处买。住房不论平方而是数间,大户人家的房子有十几间,小户人家一般只有一、两间,往往还与猪舍、牛栏毗邻。夏天晚上,我们的头上会聚集一团黑乎乎的蚊子,只要一开口说话,蚊子就会冲进我们的嘴里。人们结婚,对房子的装修几乎没什么要求,在大厅和新人房里贴上几个大大的红双喜字,几副对联,屋子顶棚挂几条彩纸,几串鞭炮噼里啪啦一响,整个村子便跟着喜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累累负债所逼而出国做劳工的母亲从新加坡回来了,她把我们家历年所欠的旧债还清后,见略有剩余,就着手对越发破败的老房子进行装修,地面铺上了“六角红砖”,变平坦了;墙壁加固并覆盖上白灰,从此我们家墙壁透风、透光、透水的历史结束了。还在屋后开辟一间卫生间,贴上白瓷砖,用上了坐便器,把沿袭几千年的马桶和尿壶“革命”了,我们再也不用去蹲那矮小、脏臭、难遮风雨的露天“碉堡”。村里人说:喴呀!某某家的厕所比咱们的厨房都气派、干净!加上母亲从新加坡带回的一台20寸的“乐声”彩电,可以说,我们家当时在整个村子里是凝聚了不少人羡慕的眼光。
涵江第一街——新涵大街于上世纪90年代初通到我们村,涵江体育场也在我们村所在地动工兴建。我们村的不少人就利用天时、地利掀起了一个建房热潮,而且建筑标准不断提高。从混合预制板到框架结构,一座座小楼彻底改变了砖木结构低矮破落的景象。我们家也在涵江体育场边盖起一座有天有地的四层楼房。房子变大了,各项功能和设施更加齐全了,组合家具、煤气罐这个新生事物也进入我们家,现代化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了。哥哥、弟弟都在城市里买了套房。进入新世纪后,哥哥换了一套俗称“楼中楼”的复式房,同时购买了小轿车;弟弟也不甘落后,前几年在莆田新体育场附近又买了一套房子。可以说,这一切变化是父辈们完全想象不到的,连我们自己都不得不感叹啊!
我们家住房条件的改善,只是全国人民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在我的家乡,几乎每个家庭都盖起了新房,其外观装璜漂亮,一点不亚于城市的房子。原来的累累“碉堡”、杂草丛生和垃圾成堆的乡村特有现象已经消失了,取代的是绿树成荫的小区公园、绿地和健身场所。曾几何时,老家的老房子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世外桃源;如今,当年的小院,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但它默默地见证着世事沧桑,风云变幻,记录了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