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老街上的剧场现在已荒废近三十年了。剧场外墙的建筑材料都是用石头砌成,听剧场旁边摆摊的生意人说,里面被私人作为仓库已有十多年了。
那天,我走进堆满货物的剧场观众大厅,映入眼帘的木制天花板、戏台、破损大窗户、向戏台倾斜的水泥地面等却是那么熟悉,耳边仿佛回荡着儿时小伙伴们在电影院前嬉戏的撒欢声,以及看电影进场前观众的嘈杂声。那时候,人们能看上一场电影,是那么开心、快乐hellip;hellip;那怀念是如此饥渴,拼命把我拉进一个又一个遥远而清新的画面里。
每当夜幕降临,剧场门前车水马龙,人口攒动,人们穿梭于剧场电光橱窗的海报前,海报上的明星或羞涩清纯,或妖娆妩媚hellip;hellip;煽情地招徕路人。
那些百看不厌又适合童趣的战斗片《董存瑞》、《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对当年那些十一、二岁的孩子们有着巨大的诱惑。于是想看电影又囊中羞涩的孩子们便导演了一出出和电影院管理人员“猫抓老鼠”的游戏来。
我们这些住在电影院边的“顽童”为了看电影,“歪点子”特多,“顽童”用搭“人梯”的办法,一个搭一个,翻越围墙。但时间长了,也会被电影院的场务人员发现,他们一旦见到围墙上有人露出头来,就会用竹竿轻轻地点一下。对此,这些“顽童”们就变换“战术”,“顽童”们见场务人员忙于验票时,找机会翻越。进去后又担心被场务人员发现,“顽童”们便躲进厕所里,等电影开场了,观众厅内一片漆黑,再偷偷溜进去,时常会被那些买票进场对号入座的观众赶走,有时还会被查票人员“逮”住,给拉出去。
当时,观众进场都要验票,验票是撕下电影票前头的“票头”,留下票根给观众,以备查票用。“顽童”们也常常在收票处捡拾“票头”,在电影散场后去捡“票根”,再根据电影票不同颜色,把“票头”和“票根”拼接起来,以假乱真。当时电影票非常简单,小小的电影票花色也不多,比较容易蒙混过关。有了造假电影票,我们总是等观众进场最多时段混进去,再就是在通过验票时,故意将所谓“票根”攥得紧紧,留长一点的“票头”让场务人员验。这种办法也因拼接“露馅”被发现,因此,场务人员往往会加强对“恶作剧”小孩们的盘查。
小时候根本没有钱看电影,虽然票价只有一毛钱,但是对当时普通人的收入而言,实在比较贵,所以看电影一般都是学校组织的,观看诸如革命样板戏和一些主旋律电影。不过对我而言,有关电影院的记忆还是非常美好的,“电影院经常都会满座,由于那时还没有电视,大家对看电影充满了兴趣。尤其是香港片,看的人特别多。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武打片,更是场场爆满”。
国产故事片《上甘岭》、《五朵金花》、《冰山上来客》、《刘三姐》、《地道战》等插曲都成了老百姓初学歌唱的启蒙教材,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那些经典的电影人们百看不厌,不少人还能把影片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背上一段。有一次,我从福州回涵江探亲,同车有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一路上把电影《渡江侦察记》不同人物的台词对话,用不同的语气一字不漏地表演出来。就连《地道战》里胖翻译说的“高,实在高”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可见当时电影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记忆有多深。像赵丹、白杨、王丹凤、秦怡、王心刚、李亚林、于洋、陈强、陈述、王晓棠、谢芳等电影明星,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如今,剧场“老”去,它却依然诱人。多少人从它身边走过,多少事在它眼前上演,可它却毫不躁动。当年剧场前那些事,童趣盎然,像顽童,你推我,我搡你,嬉闹中透着随意和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