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知青文艺队
【发布日期:2014-11-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福生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的文化生活,一瓶一钵,简单枯燥。眼帘前,看到的总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革命战斗题材的电影;耳畔中,回荡的总是《毛主席语录歌》、《战地新歌》等音符。唯一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些“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演出。
记得当时,为适应那个时代政治宣传的需求,有条件的街道、工厂、学校、单位等都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宣传队的任务是以文艺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毛泽东思想,讴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
当年,不少知青上山下乡时,随身都带着笛子、二胡、小提琴、口琴等乐器,以便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而这些,很快就被场部宣传科、工会知晓。于是,根据当时政治需要,场领导就将这些能歌善舞和擅长吹、拉、弹的文艺爱好者集中起来,在知青点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柯家驹任宣传队队长,队员分别是蒋晓春、林国辉、李福生、刘洪玉、郑茵茵、连向萍、蔡益雷、方丽卿、刘金枝、董闽红、林志良、陈宝峰、邱晓鸣、林硕等。我和刘洪玉等人曾是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因此我们就把在学校演出的一些小节目搬过来进行排练,如歌舞《丰收舞》、《北京的金山上》、《新疆亚克西》等。此外,我们还经常排演一些无需伴奏的节目,如三句半、对口词、群口词、快板等。这些节目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节目,演员们手拿锣、鼓、锵、镗之类,大家轮流念着台词,用这些打击乐器间隔、分段。形式活泼,气氛热烈。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排练,形成了一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节目。在知青点、场部试演,引发了较好的反响。
虽然四十年过去了,但当时的演出效果我仍记忆犹新。特别是刘洪玉报幕时,普通话是那么标准流畅,声音又是那么充满激情。柯家驹的二胡演奏、独唱始终成为宣传队的压轴节目。女队员舞蹈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整齐。尤以刘洪玉、蔡益雷、董闽红等的新疆舞表演最受大家欢迎!要知道,她们为了表演好新疆舞,一有空就会练左右动脖子。
后来,盐场宣传科为了加强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效果,抽调了工区、场部文艺骨干李文高、朱清标等几位同志来知青点协助搞好宣传队的演出工作。林文高精通文艺,擅长音乐、舞蹈、乐器以及编写剧本、导演节目等,是个难得的人才。他耐心编导队员们的表演,每一个节目经他精心导演都能达到较佳的演出效果,每一场演出经他精心策划都能取得圆满成功。我清楚记得,他给宣传队编导的一个现代小戏《渡口》,在剧中我演爷爷,蔡益雷扮小孙女,林金标充当坏分子,演出中蔡益雷扮演的小孙女,天真活泼童趣十足,和“爷爷”配合得诙谐风趣。林金标也表演得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这个小戏从头到尾充满了诙谐与幽默,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很受群众的欢迎。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是奢侈品。盐场工区和农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我们每次下工区、到乡村,人们都会扶老携幼,赶来观看我们的演出。演出时,看见台下黑压压一片,我们的劲头在无形中倍增,每一场演出我们都会尽情地发挥。随着时间推移,知青宣传队的演出技艺日臻娴熟,我们所演的每一个节目都获得阵阵掌声。
随着时光的流去,知青宣传队的名气越来越响,我们常常应邀到工区、农村、兄弟知青点和相关单位演出。那时,知青点文艺宣传队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盐工和当地群众送去了精神欢乐和文化享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