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墨
办公桌上放着喜蛋,红包装,密封,上面印有“喜得贵子,吉祥如意”字样,还星星点点地印着许多“心”。从外往里捏,感觉是一双。暂时还不明白是谁送的,因为误了吃中饭,正好饥肠有语,我便拆开取出用茶水送进了肚里。
十月怀胎,袒腹努责,生个孩子不容易,值得当事的双方高兴,也值得同仁们分享胜利的喜悦。红蛋无视特权,无论职位高低,全报社每人统统两只,在此上是完全平等的。报社里的这个传统,充满了人情味,增添了集体的亲和力。
生小孩发红蛋的风俗不知起于何时,更不知是谁的发明,但由来已久是肯定的,收进词典则是现代的事。著名文人洪深和沙汀都曾正面写及。它的分布面似乎很广,北方我不得而知,南方不少地方包括我家乡都有这种习惯。大概也算得上一种文化吧,红红的喜庆文化。
今年元宵回老家时,我也荣幸地吃过两次红蛋。一次是“补吃”,一次是“正吃”。前者是沾了外甥的光,外甥前年养了个胖小子,分发红蛋时我没有赶上,这回他特地做了红蛋让我独享。红蛋由抱在外甥手里的孩子用一双胖乎乎的小手递给我,吃起来格外香。我一高兴,给外甥的孩子起了个小名“蛋蛋”,在场的亲人们一致说好,马上就叫开了。那小子也领我的情,“哎”的应声又嫩又脆,还故意拖得长长的,让人一阵子激动。世间的事就是有点耐嚼,缺少沟通,话不投机,说得再好人家也未必当回事,而有了感情的维系,庸唇凡语也会变成“金口玉言”。后者则是托了莆田市宣传部门一位朋友的福,我来得逢时,正好碰上他“喜得贵子”发红蛋。我和他非亲非眷,只是朋友,不过交往的时间已经不算短了。十五、六年之前,他是个志气凌云的农村业余作者,文笔不错,我从他来稿中选发了一篇,据他说这是他发表的“处女作”,而且发表的时间恰恰是他的生日,他就记得特别牢。于是我俩成了好朋友,当他得知我回乡探亲就特地从三十里外把红蛋送了过来。他的念情让我颇生感慨,人应该多做点好事善事,你自己虽然没有图回报的闪念,但人家不会忘却你曾经给予的一片温馨。真情无价,非两只红蛋所能比拟!
母亲告诉我,她生我的时候也发过红蛋,但是由于当初生活拮据,发的面不广,只发给几位至亲,一般的邻居都顾不上。这是无奈。就我母亲而言,她希望广而发之,因为她是童养媳,里外都一直没有什么地位,当然想借机“提升”自己,让家族和社会承认她的“价值”。当时农村里重男轻女的情况很普遍,认为只有生养男孩才能“续祖宗香火”,母亲生下带“把”的我,心中之喜自不待言。至今母亲还说:“虽然没有那么多红蛋好发,但看到孩子全身皮肤红红嫩嫩的,心里还是很高兴,这是世界上最最好的lsquo;红蛋rsquo;。”
岁月不居。轮到我当父亲了,该可以发红蛋了吧,然而不成。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鸡蛋简直比恐龙蛋还难觅。再说,即便有钱买得起,我哪里敢发,当时发红蛋绝对是被锁定于“封资修”之列的。如今,孩子已长大成人,我辈之憾只有靠他们来弥补了。当然,这等事于我算不上“未竟的事业”,没那么重要。然而一蛋见春秋,多少也触动了心旮旯里的暗伤处hellip;hellip;让老百姓满意的习俗就是好习俗,更不要说生育对人类始终是件大事。现在,不管生男育女,人们都高高兴兴地分发红蛋,从这里亦可看到社会的进步,物质的、精神的。我先吃下红蛋,再弄清是谁发的不迟。在此道声谢谢,并祝贺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