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凡
小小一方灶台,可谓是形、神兼备;小小一方灶台,又是女人们独特的舞台。每年的冬至日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搓丸仔(汤圆)。我母亲会先摆上一盘桔子供奉灶公、灶妈,在灶台上放置一块生姜、一副全新的竹筷等,再把面粉揉成均匀的一团,然后一家人围着灶台,开始搓丸仔。有的需要捏一对“狗”,挂在大门前“看守门户”;有的需要搓一些细小的汤圆,扔到自家屋顶上去,犒劳雀鸟hellip;hellip;各式各样的造型,在母亲的巧手下,栩栩如生,当然其中都有它们的用意。当晚搓好的汤圆,第二天一早就可以下锅,放进去生姜、红糖,熬得汁稠味甜、丸仔香软可口的时候,每个人都吃上一两碗,然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去扫墓。家家户户都会把各种造型的丸仔用一根细小的棍子串一下,然后挂到门的两侧等地。等到冬至节远去,甚至是数个月之后,在门上挂着的汤圆仍然还在,只是在风吹日晒下,变得生硬了。在闲着无聊的时候,我们就会跑到各家各户的门前去收集这种丸仔,然后搭个简易的小灶,找点柴梗,开始烤丸仔。烤熟之后,香软的丸仔就变成了我们的美味零食啦。
在过年,或者哪户人家遇到轮值“福首”、婚嫁等喜庆的事情,必然需要做红团。蒸绿豆、糯米,抑或印好的红团需要下锅去蒸的时候,这下就得请亲朋好友中的女人们出来帮忙了。最方便就是在柴火灶里面,一次可以蒸一大笼,而且容易蒸熟。于是我经常看见,一大群女人们,围着灶台上上下下,手中不停地忙着活儿,大家伙有说有笑的,不亦乐乎,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
农村结婚摆酒席时,都要请来当地有名的厨公来掌勺,这样的厨师用惯了柴火灶,于是,结婚的人家就有的忙碌了,提前请亲戚过来帮忙,其中就是要先搭好柴火灶,有的还需要用到双眼的柴火灶。人们的味觉无论怎么进化,一尝到柴火灶煮出来的焖豆腐、卤面,必然会赞不绝口。
灶的重要性,可窥一斑。
现在个别人家中仍然保留着柴火灶,以备不时之需。无论时间多么久远,人们对柴火灶是深有感情的。灶底土就是取自柴火灶的肚膛。《本草拾遗》中记载,遇到水土不服,“鞋底图刮下,和水服,即止。或者行旅中带着伏龙肝,虽在万里之外亦无异于故乡”。这里的伏龙肝,就是灶底土。灶底土也可入药,因为灶底土经火久炼而成形,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性燥而平,气温而和,味甘而敛,以藏为用者也。”金木水火土,人的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以土补土。可见,灶底土对调理脾胃有所功效。有时候想想,权当是就着大人的一番苦心,图个安心吧。
有一回听奶奶说,十几年前我的两个叔叔下南洋的时候,也随身携带了家乡的灶底土。后来我读到一些莆田人的文章,里面亦有提到家乡的灶底土。母亲为我准备的行囊真是用心良苦。我才明白,原来,莆田人,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方,都会带上凝聚着家乡情结的灶底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