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自古迄今,壶山兰水哺育了灿若星辰的经世致用人才,如今,“家贫子读书”依旧蔚然成风。古代,科甲佳话绵延不断,中进士者多达2500多名,其中状元13名,宰相14名,尚书近100名;现代,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人才遍布全国,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一人为两院院士),这意味着莆田每21万人中就有一名院士。为此,本报将开设“兴化之子”栏目,陆续推出近现代莆田杰出人物,展示他们的风采,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兴化之子】 周良辅简介 周良辅,1941年出生,莆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家特殊贡献津贴的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专长和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病变、先天性病变、外伤等诊治,微侵袭外科、导航外科、显微神经外科等技术研究和应用。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此前曾负责救治著名演员赵本山的莆田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周良辅教授在网络上呼声很高,作为业内领军人物,这次他光荣当选也是意料之中,着实令莆田300多万人民骄傲不已。本报本期就周良辅教授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现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还担任着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等多个高层次专业职务。
周良辅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从医40多年来,他始终坚毅、执着地追求与探索神经外科医学领域的高峰,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10余项;1994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获得上海市医学最高荣誉奖项——“医学荣誉奖”;1998年荣获“光华医学奖”;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至今;2009年获得中国医师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注的永远是病人
——记莆籍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
古人云:“大医精诚,厚德载物。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这便是对周良辅教授最好的诠解。
周良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是国内顶尖级的学科带头人。在他的心中,一把小小柳叶刀的分量格外地重。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使执刀45年的周良辅教授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手术逾万例,致力于神经外科三大疾病——脑血管病、脑肿瘤和脑创伤的开创性研究,把华山神经外科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
脑动脉瘤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绝症”。周良辅教授采用“动脉瘤直接切除+载瘤动脉端端吻合”(国际率先,1979年)和“载瘤动脉孤立+颅内外血管搭桥”(国内率先,1981年)两项血管重建新技术,治疗不规则形及巨大动脉瘤获得成功。
之后,为解决单一血管搭桥术后出现的脑血供不足问题,周良辅又建立了可根据不同类型难治性动脉瘤而采用不同流量的多种颅内外血管搭桥+吻合新技术。迄今共治疗难治性动脉瘤436例。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脑动脉瘤的总体疗效,自1999年起周良辅牵头制定了国内脑动脉瘤诊治新规范: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和超早期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脑动脉瘤3000余例(急诊动脉瘤1200例),使治疗窗从发病后30天前移到3天,术后死亡率由10~15%降至3%。该新规范已在全国33家三甲医院推广。
周良辅教授独辟蹊径,改变传统的硬脑膜内手术“入路”,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扩大经颅底硬脑膜外手术“入路”,使术中肿瘤充分暴露,从而有效避免了颅底血管神经损伤,提高了手术疗效。而他独创的“三明治”法,即“自体脂肪填塞+筋膜覆盖+带蒂骨膜”颅底缺损修复术,可不必植骨,便能防止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迄今采用这两项新技术共治疗颅底肿瘤1275例(国内外最大病例数)。
针对国内颅脑创伤日趋增多、病死病残率高的现状,周良辅教授又牵头组建了国家级颅脑创伤综合救治体系,开展了我国迄今规模最大(15000例)、多中心(全国80家医院)、前瞻性颅脑创伤流行病学研究,并组建了华东地区颅脑外伤救治网络和数据库。国际创伤权威杂志评价这是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颅脑创伤流行病学研究。
面对成果,周良辅教授却十分平静地说:“好医生关注的永远都是病人。”
〉〉〉相关链接
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信息技术科学部等6个学部,学部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先后于1955年、1957年、1980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增选了13次,共增选院士1100多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团结与合作,推动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我国工程科学技术队伍和优秀人才的建设与培养,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中国工程院学部成立于1994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包括工程管理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和医药卫生学部等9个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先后于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增选了10次,共增选院士800多人。
莆籍两院院士:
1.刘思职,生物化学家、免疫化学家。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林兰英,半导体材料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黄维垣,有机化学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林秉南,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6.陈宜瑜, 动物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