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天子与娇客》再展莆仙戏魅力
【发布日期:2009-11-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部名为《天子与娇客》的莆仙戏新剧,将于本月底代表我市参加福建省第24届戏剧会演,然而戏还未正式参演,关于这部戏的评论早已传开。上个月该戏赴榕参加观摩专场演出,受到了到场专家的一致认可。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这样评价:“演出阵容强大,导演音乐舞美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让人重新看到莆仙戏的曙光。”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戏,为何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这部戏的主创人员,揭开了这部戏的神秘面纱。

▲图为《天子与娇客》剧照

编剧谈创作感受

11月19日,在市区西湖影剧院,《天子与娇客》的主创人员正在进行该剧第五次修改剧本后的首次排练。记者在现场看到,演员们穿着便服,在乐师的伴奏下在舞台上走着台步,乐师们也不像往常一样坐在幕后,而是坐在舞台的正中央,据说这是导演特地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演员和乐师能够更好地交流。主演之一的吴清华一个人在影剧院的门口揣摩着动作,“这次剧本修改后,对人物内心的刻划要求更高了,举手投足间都要有内心戏。”吴清华显然也对自己提高了要求。
“这部戏光剧本就改了5次,又经过3次重新编排,可谓精雕细琢。”该戏的编剧姚晓群介绍说,《天子与娇客》这部戏描写的是明洪武三十年,陕西私茶出境猖獗,境内官商勾结中饱私囊,朝廷收入每况愈下。为此,皇帝朱元璋下令茶禁。驸马欧阳伦请缨出巡,私下却私运茶叶出关,最终天子震怒,斩杀驸马的故事。反映了惩治腐败,反腐倡廉的主题。
姚晓群说,在创作该作品之前,她也看过其它剧种描写同一故事的戏,但总觉得这些戏侧重的是故事本身,很少深入刻划人物心理。此次创作这部戏,她想除了叙述故事本身之外,还应该给人物增加些内涵。

今年3月底,姚晓群开始了剧本的创作工作,第一稿很快就出来了,但由于该稿对故事情节描写过细,反而使人物的性格不够突出,因此很快就被她否定了。在随后的二、三、四、五稿中, 姚晓群开始删除枝蔓,集中情节,着重对主要人物心理的挖掘,寻找主要人物关系与主人物内心最戏剧性的矛盾。如:怎么揣摩朱元璋的心理,不能把他概念为一个父亲,或是一个皇帝,他杀欧阳伦的矛盾心理从何而来?杀的原因是什么?不杀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一来,故事情节顺畅了,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了。
省文化厅艺术处赵处长看完《天》剧后,说道:“该剧反映的反腐倡廉的主题,细节生动,人物形象,以古鉴今,很具有现实意义。”

导演说人物刻划

担任《天子与娇客》导演的是莆仙戏的神奇导演吴镇勋。吴镇勋1936年出生,今年73岁,是莆田最资深的导演之一。之所以说他神奇,是因为他导演的每一部戏,几乎无一不成为莆仙戏的经典。他执导的莆仙戏《状元与乞丐》曾经进京参加演出,并成为家喻户晓的莆仙戏剧目,导演的《风雪潼关》、《杀贡鹤》也屡屡在省内外斩获大奖。1985年,他更是凭借《秋风辞》一戏,荣获全国戏剧导演奖。
“每三年一次的福建省戏剧会演,几乎都会有我的作品。”吴镇勋说,参加会演的剧目一般都是全省各地创作的精品,因此,要想在会演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有夺人“眼球”的东西。
吴镇勋说,一般历史体裁的戏剧作品,尤其是宫庭戏,会给人以粗线条的感觉,但《天子与娇客》这部戏看似粗线条,实则刻划人物心灵十分细腻,是近年来同类题材作品中较为成功的。在导演这部戏时,吴镇勋除了生动的展现故事情节之外,更侧重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巧妙地运用舞美、灯光渲染气氛,并利用音乐为人物展现内心情感作铺垫。使整部戏在可看性和感染力上都上了一个台阶。
“曲牌的适当变化,能使戏剧的情节更深动。”吴镇勋说,传统的莆仙戏,一般以原曲牌为基础,一层不变地套用下来,很难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渲染现场气氛,现代的莆仙戏,根据剧情对曲牌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更加突出了演出的现场效果。《天》剧就充分利用了对曲牌的适当变化,在整部戏中适当加入情绪音乐和气氛音乐,让观众觉得场景更加真实,剧情更加生动。
福建文化报原主编、戏剧专家蔡怀玉在观摩完《天》剧后,激动地说:“老导演宝刀未老,整体手法流畅干净。”

再展莆仙戏魅力

“莆仙戏经历过辉煌的时期,也曾经一度陷入低谷,这部戏让我们重拾起对莆仙戏的信心。”市文化局副局长杨金远如是说。他介绍,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莆仙戏。它与中国戏曲的发生、形成、发展和繁荣同步,也是在巫和优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积淀着中国戏曲历史各个时期优秀的文化艺术,吸收北宋杂剧、目连戏、南戏、明清传奇等戏剧的大量精华,传递出丰富的戏曲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已有千年的历史。
杨金远介绍,莆仙戏也曾经历过辉煌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广大艺人青春焕发,演出活动活跃,艺术创作繁荣,成果十分显著。其中《团圆之后》、《三打王英》、《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晋宫寒月》、《鸭子丑小传》、《叶李娘》、《乾佑山天书》、《千里送》等优秀剧目,曾先后八度晋京献演,誉满京华。此外,《靖边记》、《嵩口司》、《刘贺登基》、《丽人泪》、《葫芦湾》、《梦宿黄河》、《涨潮》、《逃难记》、《风雪潼关》、《玉笛梅魂》、《玉兰花》、《雨亭记》、《妈祖传》、《御街地保》、《贾仁得金》、《公章记》、《白玉锁》等一大批优秀剧目,也脱颖而出,先后在全省性的戏剧大赛中荣获大奖,为省内外戏曲界专家瞩目。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5年,莆仙戏还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近几年来,莆仙戏比较沉寂,鲜有优秀作品。”杨金远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莆仙戏人才大量流失,无论从导演、剧作家还是演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莆仙戏国营专业剧团共有莆仙戏一团、二团和仙游县鲤声剧团3个,均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从1998年起,原莆仙戏一团和二团的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和医疗费,在职职工工资只拨23%作为社保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演员纷纷转行或转投民间剧团,专业剧团面临溃散的危险。再加上低俗粗糙的演出对传统艺术造成严重伤害,莆田市现有莆仙戏民间剧团上百个,年演出三四万场,演出主要追求经济效益,缺少规范,甚至随意把京剧、越剧、黄梅戏和流行歌舞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塞进莆仙戏。这些情况让千年莆仙戏充满了危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杨副局长告诉记者,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传承发展莆仙戏文化事业,对“十音八乐”和戏剧曲牌、曲谱进行全面挖掘、抢救、汇总和整理;组织抢救、录制了包括84岁高龄朱石凤和著名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黄宝珍在内的30多位莆仙戏名老艺人的表演艺术,优秀传统莆仙戏折子戏近30个,并制成了DVD光碟。出台市艺校免费招收莆仙戏表演人才的政策,促成该校学历由中专改为6年制大专,鼓励和吸引青少年加入莆仙戏表演行列。首批免费招收的35名学员经过两年的学习和训练,已能独立参与传统折子戏的表演,此次还有十几位学员被选调进《天子与娇客》剧组参与表演。另外,投资2.5亿元的莆仙大剧院的建设,也为全市各表演团体提供学术交流、赛事汇演和接纳国内外高水平表演团体来莆献艺的平台。
《天子与娇客》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该剧结合了莆田目前最好的导演,最新锐的编剧和最齐整的剧团班子,是莆仙戏目前水平的体现。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