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大小“湄洲”考辨(下)
【发布日期:2012-1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历来就有所谓“沉七洲、浮莆田”之古谚,大片土地都是隋唐开始的地壳抬升所恩赐。至今诸多地名还带有水味,例如:涵江、江口、埭头、平海、筱塘、横塘、南沟、沙堤、港里等等。据宋林大鼐《李长者传》载:“莆田壶公洋三面濒海,潮汐往来,泻卤弥天。”清乾隆《莆田县志》等记载:当时莆田平原是九华山、龟山、壶公山三山环抱的一个大海湾。据莆田海岸近4000年来的变迁地理考察,隋唐、宋代至明嘉靖年间,莆田海岸线继续上升。
涵江原为兴化湾的一部分,是一片浅海地。“涵头”之名到唐代才出现。据考,在集奎新桥和宁海桥未建之前,只有傍着宁海的衙口村至三步村这一条狭小的瓶颈可通郡城。江口镇包括赤港农场在内的大片土地,都是围海造田的成果。宋代木兰陂修成之前,木兰溪下游还是一片海湾。梁陈时期,海潮涨时,能够直达广化寺前与西门外泗华陂前。唐代,港口移至城东郊五里外白湖(阔口村,因地处海边,又称“蒲边”),成为当时兴化最大的港口白湖港,素有“白湖水市”之称。北宋咸平二年(999),距妈祖祖庙建后仅十二年,平海通灵神女庙创建。它距海岸只有10多米,海水可涨至庙前。
现在港里一些地面依然十分低洼,涨潮时海水漫淹其间。地势较高者海拔不过几十米,诸如祖祠山、剑塘山、牛头山、象山、麒山等一些丘陵小山包。1965年在象山和麒山之间筑堤围地之后,港潭里、上港才成为陆地。北江围垦之后,忠门东面的一片土地也才露出海面。现在濒海的大地城,原本也十分低洼,涨潮时就被淹没。只是1964-1966年,进行了建国后莆田县第一次大围垦,把贤良港的四千亩沧海变成了桑田。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古时湄洲湾、兴化湾海面上,只是星星点点、断断续续地露出湄屿,以及沿海的一些丘陵高地。湄屿对岸不到2海里的贤良港附近,至今还有“前湄头”、“后湄头”的行政村名,也就是前人把那些地方视为“湄洲”之头,即与湄洲关联一体者。所以,数百年来湄洲岛都与贤良港等沿海村镇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如新安里等)。
面对这水光潋滟、水草茫茫的土地,以何相称最为恰当呢?当然是举其最著名者统摄之。有宋以来,莆邑最具知名度、最响亮的品牌,莫过于湄洲妈祖了。因此,以“湄洲”统称之,确实是名正言顺,名至实归。这一点,只要想一想现在莆田市的报纸取名《湄洲日报》,莆田市社科联刊物取名《湄洲论坛》,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后者是泛指更广义的“湄洲”以代表全市。
所以不宜统统把“湄洲”仅仅解读为狭义的湄洲岛,看成只能特指“湄洲岛”的专有名词,而必须依据上下文区别对待之。
一般来说,“湄洲”多指大湄洲。目前所见宋代有关妈祖神迹的史料(李俊甫、丁伯桂、黄岩孙、刘克庄),均称“湄洲”。
由于洪希文的《题湄洲圣墩妃宫》双管齐下,既写湄屿祖庙又写圣墩妃宫,因此以“湄洲”大概念谓之倒是最确切的。刘克庄的两首妈祖诗也很有代表性:《三月二十一日泛舟》“湄洲屿隔雪涛中”,《白湖庙二十韵》“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前者毫无疑问,写的是小湄洲即湄洲屿;而后者赞颂的就是包括城郊“白湖庙”在内的大湄洲——灵妃瓣香所起者,当然不止湄屿祖庙一处,还有莆田沿海的大片区域。
同一地名,而有大小之别,这不是笔者臆断,更并非仅此一例,而是屡见不鲜。且举四例与莆田相关的例子来说。
其一,对三个“兴化”的判读。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地置兴化县(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统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明洪武二年(1369)改称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存在长达469年、跨越宋元明三朝的才算结束。至今,只有位于莆田东部、海湾面积达619多平方公里的兴化湾,还留下历史上的这一痕迹。此外,江苏中部也有一座历经2300多年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市。所以,听说“兴化人”这三个字,可得仔细判断一下其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确切所指。
其二,对两个“泉山” 的判读。古籍中的“泉山”,既可指泉州,又称谓福建。例如唐·林蕴《泉山铭》首句便曰“泉山,古泉州也。今福州据其地焉”;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也称:“欧阳四门舍泉山诣焉”;而他选辑的福建作家佳句也叫《泉山秀句》。清·杨浚《论次闽诗》同样以“泉山”称福建:“泉山领袖属文山(黄滔)”。
其三,“福唐”——它既指古代“福清”县,又可作为“福州”郡名。古今学者在考证莆田“九牧林”时,遇到一桩究竟是“父子九牧”抑或“兄弟九牧”之公案。造成歧见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对“福唐”地域的认定。
其四,“南州”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泛称南方地区,二是特指某行政区域名。福建(尤其是漳州、莆仙)、河南(南阳)、四川、广东、云南、江西域内均有南州之称,但以江西南昌最为普遍、最为知名,“南州”成为“豫章”的别称。所以,文中“南州”究竟何指,全凭上下文推断,不可武断从事,指鹿为马。
总之,“湄洲”并非湄屿或湄洲岛的专有名词,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难免就会造成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的误读、误判。
最近,媒体不是还对“琉球”概念的三个大小所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吗? (许更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