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天妃天后首次封号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0-01-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郝玉麟等请封妈祖奏折

乾隆皇帝应允祹之请封,加封妈祖为天后,据清代嘉庆重修《大清会典事例》:“乾隆二年加封天后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说明,妈祖至乾隆二年(1738)间才由允祹奏请加封天后,之前,妈祖只是“天妃”的神格。至于允祹在奏折中称:“嗣又奉旨加封天后。”好象使人感觉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有加封妈祖为“天后”之举。其实,这只是允祹误信郝玉麟的道听途说,导致其误引郝玉麟的旧说,他自己并未严加考证郝玉麟的说法是否有依据。因为依清朝加封妈祖惯例,康熙在十九年(1754)加封妈祖时,只是沿袭明代旧封号。致乾隆二年(1737)时,才追加“福佑群生”封号,并加封妈祖为“天后。”在此后对妈祖的加封中,都是以四字为例,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封妈祖时,用“诚感咸浮”四字。至于允祹转引郝玉麟奏折中所称的“奉旨加封天后”之“旨”在何方?加封了什么样的四字封号?由于康熙对妈祖没有确切加封的事实,故《敕封天后志》中才有康熙二十二年(1757)加封“仁慈”天后之说。加封的封号只有二字,显然不符合清代加封妈祖的惯例。所以,妈祖天后封号的加封,首封是在乾隆二年(1737),而非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奏请加封人是乾隆的胞弟,满州人允祹,而不是泉州人施琅。加封的原因是台湾守将黄忠、陈元美因往还台湾海峡遇险得妈祖神助,而非因施琅克服台湾得妈祖神助。
(五)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封妈祖“诚感咸浮天后”,系对乾隆二年(1737)加封天后的进一步加封。
关于妈祖被加封为“天后”,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全魁〈全魁,(?—1791),满州镶白旗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周煌〈周煌,(?—1784),字景恒,号海山,四川涪州人,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为上书房总师傅,终佐都御史,著有《琉球国志》。〉奏请乾隆皇帝加封的原始记载。
查周煌《琉球国志略·卷七》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周煌与翰林院侍讲全魁受乾隆之命册封琉球国王,于六月十四日中途遇风,舟身振撼,呕吐者无数,便向妈祖许愿:“神若默佑生灵,当为神乞加封号”。至当年六月二十四日,飓风大作,10碇索皆断,致龙骨中断,底穿入水,又雪雨大作,周煌等人以为无生还希望,再次向妈祖呼救,顷刻见:“忽神火见於桅顶,又海面灯光浮来,若烟雾笼罩状,hellip;hellip;须臾,舟稍向岸,赖一礁石透入舟腹,得不沉溺。”周煌等遇海难不死,回来后便向乾隆皇帝请求:“敕部议加封号。”乾隆皇帝便命礼部议奏。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十八日,内阁以加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亿普济、福佑群生天后”题请乾隆皇帝批准,乾隆皇帝在内阁的呈文上批用:“诚感咸孚。”
礼部以“福佑群生”四字加封天后,说明在乾隆二年(1738)乾隆并未以“福佑群生”加封妈祖,持天后封号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首封的人认为,如果在乾隆二年(1738)乾隆便以“福佑群生”加封妈祖,乾隆二十二年(1757)礼部就不可能再用“福佑群生”奏请乾隆加封妈祖。其实持这一说法的人,是不了解清朝的敕封惯例,如在康熙十九年,康熙就依照明代旧制加封妈祖为“弘仁普济天妃”。同时,乾隆皇帝在接到礼部议报后,认为对妈祖的加封应增加四字,故用“诚感咸浮”四字加封天后,说明乾隆于二十二年(1757)加封妈祖,是在乾隆二年(1738)用“福佑群生”加封妈祖为天后的基础上,用“诚感咸浮”四字对妈祖的进一步加封。乾隆的这次对妈祖的加封不是对妈祖的首次加封,而是在乾隆二年(1738)以“福佑群生天后”加封妈祖的基础上,再次以“诚感咸浮天后”四字加封妈祖。
根据上列史料,足证妈祖首次被封为天后,系满州人允祹因郝玉麟等奏请台湾守将黄忠、陈元美往返台湾,中途遇海难获妈祖救助。说明妈祖被乾隆皇帝加封为“天后”,非某些人所称的系泉州人施琅奏请,而是由满州人允祹于乾隆二年(1738)奏请。
所以,妈祖文化的传播,不能仅归功于某地或某人的个人之功。在长达千年的妈祖信仰传播史上,妈祖文化的传播,她是在历代皇帝的提倡下,由宋、元、明、清的士大夫、商人、军人、海员等众多的主体共同参与了对妈祖文化的传播,才使今天的妈祖文化蔚为大观。 (续完)(朱金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