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东靖海天后宫
三、妈祖信仰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积极文化力量
历史推动着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明清时期是我国海洋社会经济充满新旧交替冲动的时期,除了海洋贸易与渔业经济活动之外,向海岛、海外移民活动,即沿海民间社会以向海岛、海外迁移为途径和形式的经济拓展,是明清时期海洋社会经济的重要成份。海外移民成为妈祖海神信仰传播世界各地的主流载体。明清时期随移民海外的规模逐渐扩大,妈祖信仰也在海外随之而扩大影响而“信仰遍寰宇”。明初,明太祖“敕赐闽人三十六性”定居琉球,闽人来到琉球后,分别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以作崇拜之所。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渐深入人心。清代,私商海洋贸易和向东南亚各国及台湾地区的移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妈祖信仰也随着闽商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史料记载,福建泉州商人“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球、越棠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泉州商人每到一处,必当建造会馆,并从家乡请来妈祖祀奉。这使得妈祖信仰传播十分广泛。
新加坡天福宫是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声誉最隆的一座妈祖庙,供奉妈祖及关帝、保生大帝、观音等神明,是早其新加坡闽籍华侨妈祖信仰的载体。新加坡于1819年埠后,素有以海为田传统的泉州石狮祥芝村民出洋谋生,于1821年前往新加坡。他们在直落亚逸海滩上设置神龛,供奉妈祖。并计划为妈祖创建宫庙。自1821年始,每艘南来帆船都副载石柱栋梁、砖瓦、琉璃等建筑材料,经二十年准备而于1842年底建成壮伟之天福宫。天福宫建成之后,前来庙中焚香膜拜的闽籍华侨络绎不绝。更重要的是,天福宫不仅是人们寄托精神慰藉的场所,而且是闽籍华侨的自治机构,并且在推动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支持祖国正义事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天福宫的创建带动了新加坡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加坡第一所华侨学校即闽籍华侨于1849年所创办的“崇文阁”,即建造在天福宫西边。其宗旨是“读孔孟之书,究洛闽之奥,优柔德性培养天真,化固陋为文章,变鄙俗为风雅。”其课程设置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珠算、书法等。崇文阁后来办成“崇福女校”,1954年并入福建会馆主办的五校。1907年,闽籍华侨创办道南学校(五校之一)之前,在天福宫福建会馆开会,议决经费逐年不敷之数,由天福宫公款支付。足见天福宫在推动华侨教育事业方面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而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是推崇“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社会族群之间的和谐。这种以和谐观念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于和谐世界的建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妈祖海神信仰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内因于妈祖海神所具有的内在的“义举”与“善心”。妈祖以医救人,是为善。以巫行医,济救民众;以善行医,深知民间获福,为民解忧。“妈祖把行医视为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人生力量;而为人治病,消灾去邪是人生理想的体现。因此,她钻研医术,行医精益求精,得到湄洲岛渔民、村民的称赞和信赖。只有一种高尚的善心作为行医的道德准则,把民间疾苦视为行善的内容,以善去体察民情,就会得到民间的敬仰。”妈祖舍身救人,是为义。妈祖在世时已通晓一般天文气象,又熟悉水性,常在海边救助船只突发事故。她时常告诫船只开航要注是否会遇上大风暴雨。妈祖护航是妈祖获得海内外人们信仰最为突出的功绩,也是妈祖善心与义举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妈祖文化所蕴涵的这种善与义的东方价值,与西方社会的“博爱”精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那么,妈祖海神信仰就有可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互相融通的文化园地,就将是我们在当代建设和谐世界的一种积极的有利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