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汕尾凤山妈祖庙
潮汕滨海,与福建相邻,海岸线和岛岸线长共401.9公里,多处江河分流出海,形成多处海湾;滨海居民,耕三渔七,靠海吃海。因而,妈祖信仰、妈祖崇拜历来也十分流行、虔诚和隆重。
与沿海各地一样,潮汕一带的妈祖香火是从福建湄洲分灵传播而来。有很多大小不同、称谓不同的妈祖庙宇,据长期研究潮汕庵寺的林俊聪明先生介绍,大致有近400座之多。以汕头为例,单南澳岛有10多座:出海口妈祖屿岛上有著名的新、老两座妈宫,妈屿天后古庙始建于元代;市内的厦岭妈娘宫创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欧汀天后宫也始建于明代。另在杉排路天后右巷有新妈宫,会通辽街有天后宫,华坞乡有妈宫,石蜈田村有天后庙和天后古庙;澄海樟林古港有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的妈祖新宫,还有潮阳后溪妈宫,等等。
汕头一带最有名的妈祖庙,应推市区小公园附近升平路头的老妈宫。远在汕头开埠前,老妈宫便已遐迩闻名。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汕头最早的建筑之一、开埠的重要史迹。考证地方的史料,汕头昔是韩江入海口一渔村,唐代尚为鳄鱼涵淹卵育之地,一片蛮荒;至宋代才有渔民在此捕鱼聚居,后形成渔村;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始开发为集埠。汕头老妈宫的“妈祖”,有其源流:“妈祖”本从福建湄洲湾传播而来,当时沿海渔民都信奉妈祖,在汕头埠未形成时,“妈祖”是沙汕(汕头故名“沙汕头”海僻(现商平路一带)渔民所敬奉,后才迁移至可避海潮之处(现今升平路头)并于清嘉庆年间建起了“天后宫”。这块宝地就是汕头埠市集的发祥点。从此,过往船只、商人百姓都来这里朝拜妈祖,老妈宫前的海湾便成为渔舟、蕃舶、商船、管航聚集之地,当时潮梅人士出洋谋生也从此处落船。人们在离别故土之际,务必先到老妈宫拜别并祈求妈祖保佑远洋平安,很多人还虔诚地带上一小包香灰,把缕缕乡思浓缩在小小香包,带着它浪迹异邦。妈祖信仰。妈祖信仰,温暖着一颗颗饱经风霜的赤子心。
1861年汕头正式开埠后,随着市区扩大埠市繁荣,清光绪五年和三月二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这里便成为民间民俗活动的中心。1988年11月19日,汕头老妈宫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汕头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1月27日,汕头老妈宫与关帝庙正式动工修建,历时一年,于1992年1月22日修复竣工,并隆重举行开光仪式,重现出当年原有的风采。
汕头老妈宫的兴复,是社会环境与人的心态百善呈祥的体现,为汕头市区平添了安宁、祥和的气氛,也使海外侨胞亲切感受到共爱家园的丰富内涵,增进了祖园与台港澳同胞的亲情和友谊。
除了海内外闻名的这座老妈宫,汕头较为有名的还有妈屿岛上的天后古庙和新妈宫。位于汕头市出海口的妈屿岛,面积仅0.206平方公里,原是清朝华工被运去外洋,潮人乘红头船出海过蕃的起渡点。在这以妈宫而得名的弹丸之地,相距仅数百米,竟有两座妈宫。 (未完待续1)(杨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