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信仰与华侨会馆
【发布日期:2010-11-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妈祖回驾,冒雨绕阵头

东南亚各国的土著文化跟中华文化少有关联,所以历史上妈祖信仰在非华裔民族中少有影响。但亦有特殊的情况。如菲律宾,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天主教势力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描东岸省的达社仙俞谢,却有一座由天主教神父主持的妈祖庙。其来历据1611年由天主教士所著的《天主教寺院历史》记载,说是1603年有个叫范马的渔夫,从达社仙俞谢的拜斯毕河上捞起一尊约6英寸高的木雕神像,消息传开,居民们纷纷前来参观膜拜。渔夫为避免接待麻烦,便把神像寄存在一位官员的孀妇家中,不料神像却经常自然失踪又返回原处。此奇迹传到当地教堂的神父那里。神父为探知究竟,就领着村民日夜守护在神龛前,谁知半夜里,在众目瞪瞪下神像又不见了。继而大家听到十分明朗的声音:“我要回到最初发现我的地方去。”于是村民们只好在原来的河边盖一座小庙供奉。后来听华侨说,这位女神就是妈祖。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地小寺院经常变更,但这座妈祖却作为古迹一直保留下来,并由达社大教堂派一位神父住持。还约定俗成:每星期四下午,妈祖金身由达社大教堂迎往仙俞谢小寺庙,星期六下午又从小庙迎回犬吠日大教堂。1954年,世界天主教会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为她隆重加冠。
在马来西亚的吉兰丹,亦有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故事。即当地的镇兴宫(即从圣春宫分炉的妈祖)尚存一个国王所赠的在鼓,鼓上刻有题词:“天上圣母灵感。”上款:“咭兰丹大王四丹恩惠大鼓。”下款:“光绪庚辰年谷旦。”赠鼓的来历,据民间传说:吉兰丹原为暹罗属国,苏丹哈默二世因三年一贡的时间已到,乃派华人阿旺押运金花赴曼谷向暹王进贡。嗣因阿旺迟迟未归,市上传说是海上遇难,苏丹亦忧心忡忡。但阿旺的亲人到镇兴宫求签问卜,神的启示却说平安无事。不久,阿旺的使船果然平安归来,国王因此赠鼓与镇兴宫。不管此说真实性如何,但它毕竟是当地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
(二)现实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都面临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大多数国家领导层意识到:鼓吹民粹主义、排斥外来文化的做法,已越来越不得人心。所以纷纷改弦更张,实行开放政策,接纳多元文化,扩大对外交流,以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因而,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妈祖信仰作为一种包容性很大(包括儒、释、道)的华人主流文化之一,又在华人聚居的国家得到恢复和发展。如海南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只有在马来西亚政府的允许和支持下,才能在首都市中心的乐圣岭上建造这么一座美轮美奂的中国式宫殿。而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管理模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念,也必然会在其他兄弟民族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天后宫成为主要旅游景点,也为振兴国家经济作出了贡献。故天后宫每次举办大型文化活动,都得到大马政府的支持,许多华裔高级官员还直接参与了有关活动。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妈祖信仰在宗乡会馆的运作下,已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天福宫已被国家古迹保留局公布为第一批重点古迹之一,各天后宫也献出所拥有的地产支援国家建设,政府与会馆天后宫的互动呈良性循环态势。越南提岸的穗城会馆天后庙(阿婆庙)于1993年被越南文化新闻部确认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迹。1995年,该庙举行“庆祝穗城会馆天后庙建庙二百三十周年典礼”并进行大规模兴工整修,使这座独具广东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庙重焕光彩,也为提岸当地的旅游经济作出贡献。印尼自20世纪60年代起,因军政权推行排华政策,华人社团和庙宇概遭取缔,而自90年代恢复民主政治后,华人庙宇又纷纷修复或重建,这就体现了印尼政府对华人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日本的横滨,原有一座妈祖与关帝合祀庙,但已毁于二战。近年来,横滨中华街区的商贸价值日益攀升,日本住宅建筑会社所属大京集团计划在中华街建筑一幢现代化高楼。中华街街区建设团体联合会获悉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与会者一致认为,在中华街建筑高层洋楼与本街区的传统色和文化氛围格格不入,因而决定联合抵制。此事引起横滨市政府的重视,经多方协调,最后以9.86亿日元的代价从“大京”手中夺回这块风水宝地。并公议决定用这块宝地建造一座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妈祖庙。2003年12月成立了中华街发展会和妈祖理事会,并组团到海峡两岸参观取经。1996年1月,庙宇初步建成后,理事会一行再次到湄洲社庙分灵金身。当年3月,湄洲妈祖祖庙应邀参加横滨妈祖开光庆典。横滨市市长田中宏在庆典会上发表演说,赞扬横滨妈祖庙开光,能增进中华街繁荣,促进日中人民的进一步交流和了解。妈祖可以疑聚华人的心的看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政要所接受。2006年9月,加拿大卑诗省坎伯兰市市长贝茨·弗雷德特地来到湄洲祖庙分灵一尊妈祖,准备先安放在市图书馆供人瞻仰膜拜,再规划建造一座中国式的庙宇,以吸引华侨华人到该市旅游观光和投资兴业。
总之,妈祖信仰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凸现的许多普世价值,已成为海外多数华侨华人的共识,也正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认同。 (续完)(蒋维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