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精神(上)
【发布日期:2013-11-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林默从一个普通民间女性而称圣成神,起步于林默生前感人的道德行为(即孟子所说的“善”“信”),在林默感人事迹及其所体现的道德精神的感召下,民众开始了对林默事迹的赞颂和传播,其中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对林默事迹及其精神的神格化。但对妈祖的系统神格化过程应当出现在妈祖升天并被立庙祭祀之后。在妈祖作为民间的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官方的介入和认可,又促进了妈祖神格化的进一步发展。
妈祖走上神坛的关键一步,就是在妈祖事迹得到民众认可和赞颂的基础上,民间开始了对妈祖神格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妈祖精神除了她生前的高尚行为所具有的道德内涵获得神格化提升外,民众在她去世后还对某些与妈祖有关的社会现象、精神现象或自然现象进行了神格化演绎,这种演绎寄托了民众在与自然界搏斗中、在社会生存斗争中以及协调人际关系中对妈祖的某种祈求、期盼和精神托付。妈祖的精神还随着渔民、商人等航海者的足迹逐渐向更广远的地域传播。妈祖精神中的这部分内容具有更强烈的神格色彩,而且除了见诸于民间传说之外,已经较多地出现在历代的祠庙碑刻以及其它典籍之中。
在妈祖身后,民众对妈祖神格化演绎过程中塑造出的这部分精神可以把它归纳为: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急公尚义,威灵诚信;以德服众,和谐宽容;泽被四海,福佑万民等。
1、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妈祖从生前在当地广行善事,到升天后以神的形式救苦救难,其传说中施德的地域更加广泛、行善的内容更加多样、泽及的人群更为众多。在宋代,兴化军经济、教育、文化等虽有发展,但内忧外患也很严重,加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以及盗贼海寇骚扰等,人们在无力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妈祖的许多传说,就寄托了民众的这种祈望和精神托付。比如“圣泉救疫”的传说,讲的是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兴化一带发生瘟疫,妈祖托梦给白湖一村民,说离海边不远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疗愈疫病,从而使得染疫的人全都得救的故事。妈祖传说中这类故事不少。据记载:1192年夏,闽地干旱严重,瘟疫蔓延,群众向妈祖祈求保佑,祷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兴化大旱,百姓祈求于妈祖,神示梦下雨之时,果然灵验;宝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两地共祷于神,旱情即除。元明以来,道教和佛教开始介入妈祖的新一轮神格化塑造,妈祖的救苦救难精神更是被赋予了富于佛道意蕴的神话色彩。元代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中称妃“即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明代中期流传的一部名为《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将妈祖引入道教神话体系,将她塑造成为道教的神仙。而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具人民性的神,自宋代以来,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妈祖作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她的救苦救难传说进入了观音神话体系,具有了更强烈的普度众生的意义。 (陈天宇)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