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城里庙前铁树里,有一座明朝古厝,大门的门额顶挂一块匾额,题字为“大宗伯第”。这座古厝是明朝嘉靖年间莆田籍进士陈经邦的府第,至今有四百三十几年的历史,已被列为莆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整地保护下来。
相传陈经邦自小聪明勤奋,才思敏捷,在学堂读书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大家都羡慕他。先生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连城隍爷也很敬重他。据说陈经邦每日从学堂放学去厝,经过城隍庙时,庙里的城隍爷都站起来表示尊敬。
陈经邦入京应试,果然文章盖世,龙颜大悦,一举中了进士。世宗皇帝当殿封他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在朝廷供职。
不久,陈经邦奉旨回莆田家乡拜望父母、亲人,并安顿建筑进士府第“百廿间大厝”以后,又取道仙游,到九鲤湖睡了一场仙梦,记下神仙在梦中给他的指点,天一亮就上路,赶回京城料理朝政。他办事精明能干,公正廉洁,忠诚老实,品德高尚。世宗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赞扬他。隆庆年间,穆宗皇帝又加封陈经邦为国师,做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先生。
朱翊钧是李贵妃的儿子。穆宗帝因为继后陈氏无子,见翊钧自幼头脑灵活,口齿伶俐,便立他做东宫太子。当时翊钧才四岁,每日由母亲李妃娘娘带到国师府就学。陈经邦见皇帝把重任交给他,就特别用功地对年幼的皇太子进行启蒙教育。他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字词、音义、天文、地理,到做人、求知、宫廷、吏治,逐步进行精心讲授;还同李妃娘娘密切配合,在讲学中间休息时,带太子一起做许多孩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不断启发、培养太子的智力和能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东宫太子在长身体的同时,也增长了各种知识。贵妃娘娘见陈经邦学识广博,讲解明白;吐音洪亮,言谈恳切;态度温和,教学出色,随时奏明皇帝,大加夸奖。穆宗皇帝闻奏大喜,就节节给陈经邦加官进爵,直升到礼部尚书,兼太子太保。
穆宗皇帝体弱多病,从登基到卅六岁驾崩,只当了六年皇帝。年方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继承皇位,帝名神宗,国号改为万历,尊母亲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搬到乾清宫居住。因为皇帝岁头少,凡事仍需国师陈经邦指点。每日例行上朝之后,皇太后李妃就带着小皇爷齐到国师府求教,继续读书,学习朝政事务。陈经邦对国家政令、兴利除弊的种种革新措施,讲得头头是道,神宗皇帝多有采纳。太后李妃坐在旁边,亲耳聆听陈经邦对皇帝讲授治国之策,心里十分钦佩,常常忘了回宫安歇,直到深夜才起身告辞。时间久了,皇太后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一天不去就觉得不自在;一到国师府,就不想转回乾清官。好像对陈经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万历皇帝成年以后,对陈经邦更加尊敬,对母后李妃特别孝顺。皇太后常常在儿子面前称赞国师忠厚诚实,清廉耿直;神宗皇帝对于朝政大事也总要请陈经邦一同计议,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他们经常探讨的谈话内容。皇帝曾经亲笔御书匾额一块赐给陈经邦,题字为:“责难陈善”,可见神宗皇帝对陈经邦,是相当尊重和敬服的。这块匾额挂在莆田庙前陈家府第“百廿间大厝”的大厅上,可惜在十年运乱中被毁。
且说陈经邦对皇太后谦恭有礼,言语有节;对神宗皇帝循循善诱,教导有方。皇太后李妃对陈经邦由信任、钦佩而至喜欢,来往更加密切。神宗册立王氏为后,李太后从乾清官搬回慈宁宫居住,仍然随时到国师府聊天,常常和陈经邦叙谈到三更半夜才回宫安歇。
皇太后对年轻皇帝要求十分严格。神宗帝处理军国要政和起居消费琐事,稍有不慎,就受到太后严厉训责,因此对太后非常敬畏。他从小知道母后和国师在一起总是谈论国事,怕她夜间往返受到风吹露打,若然生病可不得了,于是下旨从慈宁宫到国师府之间,建起一段凉亭,以大理石铺路,琉璃瓦盖顶,木栏杆围护,雕梁画栋,油漆彩绘,亮丽至极,以表达对母后的孝敬照顾和对国师的感恩报答。
当时,明朝宫廷倾轧十分厉害,贪官污吏结党营私,争权夺利,诽谤攻击,明争暗斗,朝政日渐腐败。神宗皇帝贪图宫闱享乐,一应政事交付辅臣掌管。陈经邦的革新主张跟朝臣的议论常常不合,渐渐受到排挤。对陈经邦怀有嫉妒之心的奸党佞臣,不时放出风言风语,诬蔑陈经邦与皇太后有不正当关系。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那些谣言不久就传到陈经邦耳朵。
陈经邦居心正直,身正不怕影斜,只把宫中的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凉亭建成之后,神宗帝御书“盖露亭”匾额悬挂。陈经邦抬头一见,忽然想起九鲤湖神仙谶语:“官拜lsquo;盖露亭rsquo;且止”,立即感到不该继续在朝为官了。于是以孝敬老年父母为由向皇帝要求告老“林下”回乡。
万历皇帝依依不舍,想法挽留。他对陈经邦说:“陈贤卿,寡人出一个lsquo;对rsquo;给你对,如果对得使朕满意,就让贤卿告老。,rsquo;陈经邦林下决心已定,便答应对lsquo;对rsquo;定夺。
皇帝出的上联是:
“十口心思,思父思兄思妻子。”
陈经邦略加思索,就对出: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神宗听了,连连叫好,只得准许陈经邦告老了。
陈经邦四十几岁就林下回乡,虽然居家达三十多年不得重用,但是由于林下及时,避免卷入朝廷的残酷斗争,保全了一名世节。
(黄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