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浪涌海滨东角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建寺御风
【发布日期:2009-12-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浪涌海滨东角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建寺御风
——上林“御风亭”的由来

陈国树/摄

兴化古城北门外三里许,有一个村落叫上林,上林村的后山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寺院“御风亭”,奉祀南海观音,信众如云,香火旺盛,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御风亭”的由来,民间有一则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小时候由莆田籍国师陈经邦做他的讲读先生。陈经邦对他精心进行了为人、为君之道的启蒙教育。万历帝即位后,陈经邦职授礼部尚书。皇帝遇事常请教陈国师,对国师爷充满了尊敬和感念之心;陈经邦隐退“林下”返乡,万历帝很是牵挂,不时流露出要见恩师的话语。时为朝廷鸿胪寺正卿的兴化邑人林鸣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谈到了先帝正德君游江南的故事,这正中万历帝下怀。回忆起恩师往日每常谈及家乡的秀丽山川和风物民情,万历帝对闽中莆阳更加向往。于是决定效法先祖,由林鸣雷伴驾,微服南巡,一来会见老国师爷,二则顺路领略壶山兰水风光。
安排好宫廷政务之后,君臣一行便风尘仆仆地向兴化进发。到了兴化城内,万历帝与国师陈经邦久别重聚,欣喜异常,千言万语,难以尽表。陈经邦建议圣上亲览荔林水乡景观,万历帝准奏,林鸣雷立即告知兴化府尹,安排舟楫。
在城南木兰陂头,陈经邦向万历帝奏明宋时木兰溪中游筑陂遏潮,根治水患的感人事迹,皇帝闻后微微点头,深情地说:“钱四娘的伟大壮举、献身精神和莆田民众勤劳智慧,朕今日方知。兴化地灵人杰,海滨邹鲁称誉,当之无愧!”其后,君臣坐上溪船,沿木兰溪水道款款前行。但见兰溪两岸荔果殷红、稻浪翻滚,令人心旷神怡;黄石乡间民居错落、宫观耸立,一派盛世太平气象。一路上,君臣谈笑风生,万历帝对恩师故里荔乡大地的美丽、富饶景象,意兴酣然,赞叹不已。
溪船顺流东下,在海滨村头靠岸。陈经邦面对着兴化湾外滔滔汹涌的巨浪,禀明了唐朝裴次元率众在“东甲”、“遮浪”筑堤,阻遏海潮、保护农田的业绩。万历帝记下了“浪涌、海滨、东角、筑堤、遮浪”几个字。接着,君臣又上了宁海石桥。伫立桥头眺望,万历帝为桥梁工程的雄伟壮观而心潮澎湃;环视南北洋平原,万历帝为沃野田畴的广阔无垠而欣慰万千。陈经邦介绍了唐代治水英雄吴兴力斩蛟龙,填海为田,开发北洋水利的丰功伟绩,万历帝激动得迫不及待地要去瞻仰吴氏兄妹壮烈献身的遗址——延寿溪“吴公潭”,凭吊千年古迹。
林鸣雷家居上林,紧临延寿村,当仁不让地担当导游角色。船靠古峰码头后,林鸣雷侃侃而谈,禀述宋朝抗金名将、殿前制干、白塘洋尾人李富,倾尽家资,为莆田百姓建造34座桥梁,改变了以往靠摆渡过河的落后状况,延寿桥便是其中的一座大桥。宋建炎元年(1127年)竣工以后,从省城通往兴化军的古驿道便改由桥上通过,沿溪岸往南,经西头、古峰、西山、安福入城。“西头”就是上林“后山”,面山临水,果木葱茏;气候温和,四季如春,荔枝、龙眼、枇杷、橄榄,杨桃、柑桔、余甘、红柿,四时鲜果,应有尽有,是莆田著名的水果之乡。吴公“孚应庙”即掩映在茂密浓绿的树林之间,屹立于蜿蜒清澈的延寿溪畔。君臣进庙谒拜,对古代治水英雄肃然起敬。随后步上后山,站在上林驿道边的避雨亭中,凝视吴兴斩蛟的“吴公潭”和千年古坝泗华陂,无限感慨;又极目远眺龙桥石顶的奇异景观,遥望远山“天马行空”的磅礴气势,久久不愿离去。
时值午夏,烈日炎炎;忽然间,风起云涌,乌云满天,只见石顶飞沙走石,西头暴雨倾盆,四周笼罩在茫茫雨雾之中。万历帝初历南方气候骤变的情景,一时惊诧万分,稍为定魂之后,便对陈经邦和林鸣雷道: 贤卿,此处应当建造寺宇,既可为信众拈香祈福创设场所,又可为行人避雨御风提供方便。”鸣雷立即应道:“臣遵旨!”万历帝又随手记下几字:“风吹,石顶,西头,建寺,御风”。陈经邦看了,与皇帝在东甲所写的几字各自衔接、相互对照一番,喜形于色,兴奋地高呼:“哈哈!这岂非一对绝妙的对联乎!”君臣一起切磋、推敲,果然对仗工整,平仄分明,真是巧合——君无戏言,佳句天成:
浪涌海滨东角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建寺御风。
不久,林鸣雷即奉旨返乡,舍地并命僧净修把这里的避雨亭建成了供奉观音大士的寺院,并按万历帝的旨意,取名曰“御风亭”。寺宇座东朝西,面对“吴公潭”,古驿道从亭前经过,彩雕精美,古色古香。自明万历迄今,亭中香火不绝。
近年来,上林村人丁兴旺,阖境平安,百业繁兴,经济繁荣,御风亭香火日盛,信众骤增,炉下弟子纷纷慷慨解囊,重修殿宇,再塑金身,使之更臻肃穆庄严,古朴典雅,以崭新的面貌吸引海内外游人前来观光、朝圣。 (林洪国 黄秀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