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意与古会 思接千载
【发布日期:2010-04-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麈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熱,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这是明代屠隆在其《考槃余事》中对于焚香的诗性描述。的确,焚香这种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不仅仅是诉诸鼻端的嗅觉愉悦,不仅仅是绮丽闲雅的心灵体会,更是一种雅致精湛的生活品味和一种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中国用香的传统可以上溯到夏商(现考古在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灰陶蒙古包型薰炉、在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层出土了灰陶竹节纹薰炉);《周礼》(天官·冢宰)则明确的出现了焚香的器具“炉”的记载 “凡寝中之事,扫除、执烛、共炉炭,凡劳事四方之舍事亦如之。” 那炉内香薰悠悠,郁郁的青烟所承载着极致的虔诚将感动上苍;《尚书·君陈》有:“至德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香,明德惟馨”;《诗经.生民》有:“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秦汉之时上流社会开始流行熏香、佩香、浴香,甚至用香木营建居所,《楚辞》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九歌》有:“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其药房”。《大戴礼·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 这期间出现了精致华美的熏香用具——博山炉,也正是在这期间 熏香的最重要的香药——沉香开始应用,奠定了数千年香文化的基石,形成了系统的程式和内涵。
六朝的烟水迷离,更在迷离烟水的彼岸泊来种种的异香,使文士和高僧的身姿更加蕴藉和朦胧;隋唐时,香料制作更加精细和考究,品类更为丰富,用香成了无处不在的礼制使用,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咏香诗文,跳动的音韵、馥郁的氤氲融汇着蔚为壮观的盛世景象;宋代“海上丝绸之路” 的开辟,香料的交易占了很大的比重,政府甚至设立了机关来专营这项收入颇丰的买卖,而对于香料贸易征收的税费竟成了国库大笔的财政收入。用香更成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品茗”、“观画”、“插花”成了中国文人生活的四大雅事。是香文化到达了鼎盛的时期!
明清时期则继承宋元的传统并持续发展,香品的形制丰富、香具的品种繁杂完备。这时期香出现了制作精美绝伦的香具——宣德炉,香事最完备的百科全书——《香乘》,也于崇祯辛巳年(公元1641)刊成,社会用香风气更加浓厚,成为文化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那淡淡的馨烟云舒云卷,不绝如缕地延续着华夏文化的传统,在伦理层次它是礼的表述和精神血脉的传承、在艺术境界它是典雅蕴藉的品味和行云流水的超然韵致;不仅涵养润泽着人们的性灵真心,更沟通着智慧的人天之际,氤氲地勾画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诚然,当用一句老话来形容“香之为用大矣”!
“一片寒心雪夜,数声破梦霜钟; 炉内香消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在憨山德清(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笔下,世事一如死火消香,渐渐淡漠;那赤子的本心却如天心的圆月,皎洁无瑕。在这清净无暇的境地里,当返心观照那消香是何味、逝钟是何色?呵呵,寓香于法,那只能尽形寿而慢慢体认;香消玉殒,即使是消散了所有有形,但香的精魂还在,那就是香气!淡淡的香气弥散于草堂精舍、弥散于楼台殿阁、弥散于禅房曲院,当然在憨山大师的炉内,燃的不可能是“蜃气楼台”的龙涎香,也不可能是浓馥袭人的麝香,想来应该是淡淡的檀?或是郁郁的沉?或者就是清新的“庭前柏树子”。最早的香料也从“燔木升烟,湮于六宗”、“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取萧、祭脂,取羝以柭”的松柏、茅蒿、禾黍等植物性原料,到“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五月蓄兰,为沐浴”中土的“椒兰芳芷斗气,辛夷杜蘅争春”;秦汉时期,产于边陲或西域的青木香、苏合香、安息香、郁金香、熏陆香、龙脑香、鸡舌香、沉香等香药沿着“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土,即是所谓“西国献香”的“西域香”; “南方香”是隋朝以后产于南方或通过“陶瓷香料之路”(即“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东南亚的香料,也是中国香文化的主流——“沉檀龙脑麝”体系;这几个不同体系的,或树脂、或草木、或动物类香料夹杂着装在琉璃瓶内的,先由陆上丝路,后由南部海路转运来自波斯大食的液体香料——“蔷薇、玫瑰香露”一起气象万千构成旖旎迷幻的中国香王国。
事物的原初,人类多是从功利目的来认识的。而香料的实用价值主要是药用。大多数香料都有药用功效,所以也称“香药”。《本草纲目》就详载治疗诸科杂症的香药数十种,甚至还有起死还生的返魂香。在本文的篇首屠隆《香笺》中:香除了含着驱秽除湿、抑菌除秽、清心悦神、醒脑提神等最常见的实用功能,更被赋予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和代表着士人所标榜的君子风范和真诚美好的人格秉性。焚香也就从原先祭祀和药用功能,逐渐发展成士人调养身心、寄托性灵的闲情逸致,甚至在洒然的馨香中,澄彻胸怀,摒尽杂念,我们或许就能窥见久被尘垢的本然!
也许那些正史与教科书中所叙述的种种有关政治、政权与国体的活动:政治纷争、道德庄严与功利追逐等,即所谓的“修齐治平”、所谓的“仕途经济”太过于沉重了,一种为心灵所自觉认同,并不断地求索,为此而耽溺与陶醉的文化,伴随着这种功利重压而同时存在着,并逐渐厘清而被重新发现,说是“风雅文化”,或是“闲情逸致”都可以。即从诗歌、美术、音乐、舞蹈中提炼美的经验,总之,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审美化的人生,一种美感人生。即通过这种优雅而风致的文化活动去追求的一种真挚和纯净,也就是人间的真、善、美。这样的文化活动可以开启人们心灵智慧的门户,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养成—种从容、安祥、明净、平和的品格;—种知足、感恩、宽恕、善良的气度。所以焚香这种对于香的品评鉴赏,并不只是沉溺于嗅觉的感官欲望,而是感官的精神升华。也就是凭借着这种精致的审美活动,开启智慧、涤荡性灵、消解愁闷、营造意境,到达物我两忘的人天之际。
整理这些资料,其中可阐述的一个意图,便是要将古人所经历的关于焚香乐趣,关于香的品种、名称、产地、特征、典故和不同香的鉴赏品评,即焚香种种优美生命体验、构造逸趣横生的生活之美罗列出来,以使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曾经被掩蔽的角落,了解先人的真实生活与经验,感受古人平静、安逸的快乐,而且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原来也可以活得自足且从容、优雅而美感!(吴剑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