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关,莆地民众,都要制作一种特别食品——红糰。这种红糰圆形,径约十公分左右,因表皮呈红色,故称之为“红糰”。红糰的用料为米粉,和水后抒成料团,以不粘手为宜,然后切成小块,用手捏薄,装进馅,封口放进印模压平(一种雕有花纹的凹陷木头印),取出垫上“鸡叶”(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片子),上笼蒸熟之后即可食用,因馅不同,分甜糰与咸糰两种。甜糰以绿豆或糯米和糖为料,加点香料,吃来香甜可口;咸糰以糯米、肉丝、香菇、虾肉、冬笋为料,吃来香咸味爽。上述这种红糰,属莆地特有。除年关制作外,他如寿庆、结婚、出生等特定俗事活动时,也有制作。近来受商品市场的影响,一些小商贩也从事加工,供应市场,满足民众的需要。不过,人们知道有这种红糰的生产制作,却不了解为什么要制作这种红糰。原来,这跟我国古先民崇拜太阳神有关。这种崇拜太阳的习俗,早在殷周时期,就有这种习俗了。《祀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太极天而主日”。郑玄注曰:“天之神,日为尊”、“此日为可神之王”。孔颖达对此又注疏云:“上天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尊也”。郭沫若在《殷人于日之山(升)入(落)均有祭hellip;hellip;盖朝夕礼拜之”。说明,我国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时,就有祭拜太阳神的习俗了。不过,这时的太阳神崇拜,还属于自然神崇拜,到了春秋战国时,太阳神的崇拜,变成一个民族的族神崇拜。如当时的楚国,就把太阳神视由自己的高祖,宣称楚国是“帝高阳之苗裔”(阳高即太阳)。而楚国的疆域,大约在山东南部、广西东北角和江苏、浙江等部分地区。公元前223年被秦国国所灭。这时,楚国的民众、王族,可能逃至福建,有的逃来莆田,于是就把原来楚国敬日的习俗,也带来莆田。至今,莆地民间,还留有这种祭日习俗,其中红糰制作是其中之一。理由是:一、红糰的制作时间在年关除夕,二、制作红糰的用途是“示年”(敬祭天帝),而天帝玉皇正是太阳的化身;三、红糰的外形如太阳。太阳为圆形,红糰也是圆形,太阳像火球,红糰呈红色,红代表火;太阳有光芒,红糰边缘有齿痕,象征光芒。这些造型,足以说明,莆地的这种红糰制作,实是太阳形状的摹拟物。
那么,为什么要制作这种摹拟物来敬祭太阳神呢?古先民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主宰者,是万物之神,而“人”是太阳神的子民。子民能生存下来,靠得是太阳神的保护。所以,以象征太阳的食品——红糰,来敬祭太阳神,就是想得太阳神的喜悦与认同,从而得更好的保护。所以,莆地民众年终示年——敬祭玉皇大帝,用红糰作为祭品,是有它的历史根源的。 (杨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