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为艺术致残不改初衷的农民画家
【发布日期:2013-0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个从穷乡僻壤的山区小村庄走出来的农民,是如何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家?自幼喜欢画画,并通过长期观察、临摹、自学的他,留着一束长发,戴着一副眼睛,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文质彬彬。然而,这位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了深居简出、淡泊名利的文人情怀的农民,还是个三级的残疾人,那么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踏入艺术这个大殿堂呢?在他自学艺术的这条道路上究竟遇到哪些坎坎坷坷,付出多少汗水?带着种种疑问,近日,记者驱车前往仙游进行深入采访,他就是本期的主人公,农民艺术家——邱世芳。

今年46岁的邱世芳是仙游县游洋镇人,目前租住在城关一古色古香的老民宅里,这在热闹的仙游县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闹中取静,是一处艺术创作的最佳之所,见记者上门,他停下手中画笔,话题在香茗四溢中拉开,邱世芳自幼喜欢书画艺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利用平时空闲时间自学画画,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买不起画画的学习用品,他就充分利用旧的作业本,或捡根木棒在沙地上练习,没有画册临摹,他就用眼观察身边的人和物,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而且画的活灵活现的,在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位小“画家”。念初中时,他听说县新华书店新到一本《芥子园画谱》的消息,便向同学借了钱,用了一天时间,徒步100多公里,忍着饥饿,买回他人生第一本画册,此后更是沉潜在临摹绘画的艺术大海中。但因为家庭贫困,十六岁那年,他只好停学,挑起生活的重担,外出打工,每天忙完手上的活,不管多累,只要有时间他就照样练书习画。
通过长期临摹名家作品,邱世芳的艺术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当地小有名气,也得到很多业内人士的肯定。1992年,26岁的邱世芳在县文化馆举办个人画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是当时莆仙大地首位年轻农民举办个人画展。“搞艺术不仅要靠天赋,更要靠平时勤奋学习,要有思想、有意识、有追求的去学习。”邱世芳告诉记者,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只要平时多积累,遇到困难不放弃,持之以恒,总会有收获的,当然选对路子很关键。“邱老师不仅自学书画,还有字画、瓷器收藏、品鉴、古字画修补、时装设计、根雕、篆刻、乐器等等都是他自己通过自学而来的,不但懂,还很精通,让人很佩服,我们经常过来与他学习、交流,他也总是热心地讲解,知无不言。”采访中,一位邱世芳的朋友刚好登门,见到记者在采访,如是说。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据记者了解得知,20年前,邱世芳在老家的深山上写生,回来的路上,一不小心跌入悬崖,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从此也落下了三级残疾,但他依然不改对艺术的执着之心,躺在病床上的邱世芳,忍着疼痛继续创作。想起那一段时间,邱世芳说,只要还有口气在,追求艺术的步伐永不停止,虽说摔断一条腿,但我会用另一条腿继续在艺术这条路上走下去。
游洋镇素有“竹子之乡”的美誉,家乡盛产竹子,也为邱世芳创作、写生提供了便利,他经常带着写生本在竹林间埋头苦练,同时还还虚心研究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历代名家大师和现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他把自己彻底融入生活,家乡的山山岭岭、田间地头、河边池塘、房前屋后,留下了他无数的身影、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浓厚的生活底蕴,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功底。“艺术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邱世芳说:“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给后人留下点真东西,这才是我最看重的,而非金钱、名声等身外之物。”采访中,一位在北京专门从事书画生意的客人在朋友带领下来到邱世芳的住处,当这位客人看了邱世芳的作品后说,莆仙是个“卧虎藏龙”之地一点不为过,从邱世芳的作品看,不仅画面结构合理、笔墨新颖、题材清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新理念的融入,很有生活的味道,让人看了心情很舒服,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漫长的艺术之路上邱世芳在不断的孜孜探寻着,也让他一路收获着,多才多艺的他于2009年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书画表演节目《爱在自然》,在参加市残疾人文艺汇演时获得现场观众的好评,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题材和扶贫题材文学作品大奖赛优秀奖、首届“书法杯”国际书画书印大赛三等奖等诸多荣誉。 (时报记者 翁志鹏 文/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