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莆田市城厢区爱儿康特殊儿童培训中心的个训室里,培训中心老师郑志敏拿着手中的卡片,认真的教6岁的自闭症患者小辉(化名)。
只见,小辉东瞧瞧西看看,回答一个问题后就离开座位。这时,郑志敏将小辉拉回位置,耐心的给他上课。每答对一道题,郑志敏都会鼓励他,给他个拥抱。
爱儿康特殊儿童培训中心于2005年创办,中心租用了近800平方米的室内训练场地,有个训室、评估室、生活训练室、大运动室、集体教室等,二十余种感统器材等,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自闭症儿童要早治疗、早干预。”郑志敏说,中心现有60多个自闭症儿童,20多个老师,每个孩子的症状都不一样,要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走进孩子内心世界进行交流,帮助她们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事物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0分钟,课程结束后,小辉看到爷爷直扑过去抱着他。小辉的爷爷许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家人才带小辉去医院检查,得知小辉患有自闭症。经人介绍,家人最终把小辉送到爱儿康特殊培训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省残联一年补助12000,市残联又补助3000,这一政策好啊。”许先生说,儿子儿媳都是打工的,单小辉的康复治疗费一年就要花三四万元,省、市残联的补助给他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自闭症儿童康复救助是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对象之一。记者了解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多方举措加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有效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
“对残疾孩子来说,最佳康复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年,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市残联康复科科长黄卫国表示,去年起,我市出台政策,对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提标扩面,对符合条件的0-6岁残疾儿童给予免费的抢救性康复救助,除省残联救助每人每年12000元外,对持有莆田市户口的每名残疾儿童每年增加补助3000元,对本市户籍7—10岁的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机构训练的,给予每人每月800元(全年不超过10个月)的康复训练资金补助。两年来共下发康复资金1147.4万元救助686人次0-6岁残疾儿童和148人次7—10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
为了让残疾儿童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各级残联主动深入基层,宣传政策,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对象积极向上汇报,尽早争取资金,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的负担。
除了加大救助力度外,康复训练机构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康复补偿,残疾儿童将来才能真正回归主流、融入社会。
为此,我市扶持定点民办康复机构发展。对新创办的,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给予补助建设经费6万元;经省残联评审达到国家级标准、省级标准的定点康复机构每年分别给予补助5万元、3万元,补助资金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康复设备的购置。2015年以来我市下拨32万元扶持4家定点民办康复机构发展,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多的康复机会。目前,全市有13家康复服务机构,为自闭症、脑瘫、听障等三类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提供便利服务。
据市残联的理事长谢国林介绍,他们以康复机构为平台,延伸服务触角,逐步将康复医疗、康复知识、康复器材等送进每个残疾儿童家庭。从残疾儿童进入康复机构中,他们也注重加强和改进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养残疾儿童的良好品德,努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据介绍,我市还积极开展免费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项目,申报数量和申请成功率均列全省第一名,同时实施残疾儿童家庭康复护理补贴,发放180万元补贴600名(每人3000元)贫困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家庭康复护理。
“帮助一名孩子,就是帮一个家庭。”市残联谢国林说,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始终牵动着莆田市委、市政府的“心”,康复救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何最大程度的补偿残疾儿童的先天缺陷,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是他们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 (时报记者 吴芹芹 通讯员 许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