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文人隐居
【发布日期:2017-08-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入世或出世,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必然要面临的选择。入世者,为求济世报国,为图光耀门楣,这是多数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诗书的人生目标。而一旦遭遇仕途坎坷、政治黑暗,他们有的便转而走向山林,选择隐居,借寄情山水来消解内心的苦闷。
天性爱自然者,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用深居简出来修身养性。此类人选择隐居,可以在自由逍遥中领悟人生、洞察天道。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小吏,此后便一直奉行隐居不仕的人生宗旨,转而清净著述。楚威王曾派两位使者去拜访庄子,邀请他参与管理楚国政事。庄子说自己宁肯为泥里嬉戏的龟,也不愿为庙堂之龟,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恬然自足者,甘心淡泊、散淡无求、知足常乐。林和靖是博学之士,他一生不求富贵,不仕不娶,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其“梅妻鹤子”。相传,他在居所前后种了360多株梅,以卖梅维生。他的咏梅诗很是漂亮,“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他的千古佳句。林和靖的鹤经过驯化,能通人性,据说还会买菜报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吟咏游玩,林和靖的隐士做得可谓地道漂亮。
世事逼迫者,是隐士中的大多数。陶渊明做过十多年的官,也曾怀抱济世志向,想要一番作为。然而,做官期间,他常常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反复四次出仕归田,终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终于归园 田居了,虽然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能心无羁绊,况有乡间纯朴的邻人,有采菊东篱的兴致,有悠然见南山的诗意,还求什么呢?
激流勇退者,往往是世事繁杂中看透人生,退而避世。清人袁枚算是隐士中的聪明人,他博学多才又为官有道,与当时的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他33岁正仕途得意之时,毅然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享受起了生活。随园内山水俱佳,他像皇帝一般享受着上至公卿、下到百姓、中间士人的朝拜,据说大小官员经过南京都要到随园拜访,并要在一里外的红土桥下来,步行上山,以示敬仰。
以退为进者,今人认为是高手。他们借世人对隐士的尊崇心理,以出名来获得入世的捷径,以隐居的声望来待价而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广交名士,声名远播,终于等来了刘备三顾茅庐。唐代卢藏用亦是如此,成语“终南捷径”说的便是他的出仕巧计。卢藏用有才,却屡试不中,于是选择隐居于接近长安的终南山,当时人戏称他是“随驾隐士”。这一招还真管用,他后来进入仕途,且高居要职。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像卢藏用这样幸运的,大诗人孟浩然就未得正解。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苦苦等待却以布衣终老一生。
古人常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以隐居之处来划分隐士的三种境界。有人说,小隐要靠隐于山野的环境,才能忘掉世俗的羁绊;而大隐居身于熙攘浑浊的朝市中,依然能保持恬淡与豁达的心境,大隐才是真正的隐士。其实,隐不分大小,不论环境;在乎的是心境,是心灵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
每个文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佳山秀水一直是隐居的首选之地。青山、绿林、幽湖、茅舍,白描之间勾勒出一幅中国式山水隐居图。介之推带着母亲隐居绵山,刘严隐居于金华山,郭文泛舟湖上。在自己的天地中悠然地行吟,随心所至之处无旁人能觅,难怪贾岛《寻隐者不遇》时,得到的答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隐居的生活是清雅的、随意的。琴棋书画是日常之必备,植养锄钓是闲暇之消遣,再者游历,再者访友。生活能够如此,想来也足够弥补不能入世的遗憾了。隐居的人生也许是寂寞的、清贫的、散淡的,却也是逍遥的、清净的、恬淡的。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未隐居安知隐居之趣?(张光茫)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