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为民解困惠百姓 情系民生筑和谐
【发布日期:2017-10-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民政民生无小事,枝枝叶叶总关情。近年来,我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宗旨,办了一批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聚民力的惠民实事,确保了群众“贫有所保”、“病有所医”、“难有所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城乡困难群众编织了一道密实的民生保障网,城乡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救助:共沐发展阳光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衣食冷暖问题,把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作为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市逐步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城乡特困、医疗救助为主体,临时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发挥了社会保障“托底”作用。

见到陈亚琴时,她正做着一些从小作坊拿回家做的手工活。陈亚琴一家三口现租住在荔浦社区一家30多平方米的车库中,因身体残疾原因全家仅靠低保金过日子,好在这几年低保标准逐渐提高,去年社区还安排陈亚琴的丈夫在小区从事保洁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说起低保提标,陈亚琴很激动,热泪盈眶:“我们一家人三口人每个月领到690元的低保金,钱虽然不多,可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每个月都指望着低保过生活,真是派上大用场了。现在社区还安排我老公在小区收拾卫生,加上我在家里再做点手工补贴点家用,日子跟以前比起来好过多了。”

像陈亚琴这样的低保户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共保障城乡低保41303人。2013年初,城乡低保纳入我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要内容,通过建立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自然增长机制,到2015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截止目前,全市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达7560/年(仙游县6960/年),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了97%(仙游县107%)和320%(仙游县286%),其中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达今年省定标准的252%(仙游县232%)。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330元(仙游县304元)和231元,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了56%(仙游县44%)和128%

“近年来我市加大低保投入,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保障,发挥低保兜底作用。”市低保办主任郑新宇告诉记者,从2013年起,市财政每年递增4000多万元用于对现行农村低保增加的补助。为提升社会救助准确率,我市全面启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有效增强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台自2016年运行以来,累计受托核对城乡低保申请对象和特困人员5万多户14万多人次。同时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开展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按规定程序100%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深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资金筹集标准从每人每年0.2元提高到7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水平从每人每年130元提高到400元。

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今年3月底前建立健全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三无”人员统一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并按照新政策实施分类保障。同时,市级进一步调整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30%确定,即不低于9828/年(仙游县不低于9048/年),较2012年底增长了155.9%(仙游县169.3%)。

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部署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现信息常态更新、动态管理,全市现有农村留守儿童8884人;落实孤残人员基本生活保障。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生活费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散居孤儿每人每月由600元提高到900元。对困难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贴、一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护理补贴、二级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护理补贴;殡葬改革不断深化,在全省首家获批建设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指导湄洲岛实行遗体火化,全市实现全域火化、平均火化率持续达100%

 

养老事业:幸福指数提升

养老问题自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事实,更是关系经济发展大局的民生要务。然而,随着人口基数大、增速快,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所带来的问题已紧迫而现实地摆在人们面前。

面对严峻的养老难题,我市相继出台《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莆田市“十三五”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短板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政策文件,强化政府主导和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支持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推动逐渐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格局。让老年人享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荔城区城门兜小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时,看到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做按摩,还有的在打乒乓球……大家各得其乐。该社区居民余文仁今年81岁,自从该服务站对外开放以来,她每天都会来。她开心地说:“在这里有人照顾,有人做饭,还有人陪着聊天,生活过得美得很。”

据莆田禾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副理事长苏文荣介绍,该服务站设置了健身区、棋牌室、呼叫中心、心理慰藉室(保健室)、配餐室、日间照料室等,老人在这里可享受到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代办代购、健身锻炼、日间照料、心理咨询等服务。这里每位老人都有一份个人信息档案,除了日常的老年病预防和筛选服务外,平台的968962呼叫中心24小时都有专人在线即时应答,只要老人一按求救电话,信息平台上就会立即显示呼救人的信息以及具体定位,以便对老人进行快速救助。该平台的建成,将形成15分钟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圈,通过线上和线下服务资源的有效联动,打造出一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使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

随着市、县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养老机构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养老机构累计达67家,累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0个、农村幸福院175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2个。全市养老床位数增至1639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1张。继续推进医养结合,全市护理型床位达3336张。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科负责人朱志明表示:“现在社区养老有日间照料中心52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有95个,农村幸福院有175个,这些基础为我们老人的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学提供了场所。通过社会力量参与,使社会养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实现多形式养老。”

 

灾后重建:群众重拾信心

新度镇凌厝村村民薛国忠在自家新盖楼房的客厅里经营着一家桌球室贴补家用。去年,“尼伯特”台风造成他们家土房倒塌。薛国忠是残疾人,和儿子一起打零工维持生活,经济困难,根本无法独立改建危房。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政府及时发放了5万元的灾后重建资金,他们家当年就盖起了2层楼的楼房,不仅居住面积翻翻,而且以后再也不怕台风暴雨。薛国忠说:“以前的老房子,一下大雨就不能住人只有到村里的安置点去避雨,现在房子重新翻建再也不用担心了。未来我们越来越有信心开始新生活!”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去年11月底,该村13户台风受灾户灾后重建安置房开建。每户补贴5万左右的建设资金,短短两个多月后,灾后重建工作就完成了,13户受灾户在喜庆的春节前全部搬进新房。

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陈文盛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不断制定出台了扶持帮助受灾户重建家园的优惠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灾后重建补助标准,各县区还在审批上创新了做法,特别是由政府组织民政、国土、住建、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灾后重建对象核查工作,大大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办事流程,近五年来一共有1500多户享受了灾后重建的政策。

为了让防灾减灾救灾更加高效。我市及时修订市、县(区、管委会)、乡(镇、街道)、村(居)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强化乡级、村级灾害信息员报灾业务培训,全市共1027人次受训,开展了乡镇网络报灾;不断完善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在农村住房统一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叠加保险;开展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全市1200个避灾点分类规范建设,其中I类达423个;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16个社区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积极有效应对台风、暴雨、寒潮等各类自然灾害,五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80万余人次。(时报记者 吴芹芹)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