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抱芋上书轻赋税
【发布日期:2017-11-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走进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头的木兰溪源头,这里山清水秀,清泉涓涓流淌;梯田丛生,牛儿奔放大自然;绿意盎然,迎面花香扑鼻来……源头处不仅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故事,还矗立有明代郑纪的“抱芋上书”碑记,其先贤风范,犹如木兰溪的溪水长流不息,让人们不禁穿越五百年时空,寻踪那段传奇而经典的历史瞬间……

郑纪,乳名梦生,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郑纪考中进士,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皇帝,誉有“三朝元老”“一品尚书”。

明弘治九年(1496)十一月,郑纪迁任南京户部右侍郎,皇帝恩准他告假回乡。郑纪回乡进入仙游境内,目触官路冷清行人少,经了解方知家乡发生变故,乡民不仅遭受大旱之灾,还遭受瘟疫、虎灾、军役之患。郑纪回到仙游城内拱桥府第只留宿一晚,第二天便不顾长途奔波的劳累直往仙游西乡屏山上郑(今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访亲探故,了解灾情。随后,郑纪急不可待地翻山越岭来到仙游山官尾(今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与叔伯们聊家常,问冷暖,寻灾情……

匆匆数日,郑纪行百里路,路上所见所闻,令他寝食难眠。于是,他致书福建按察使庞大参,反映仙游百姓苦不堪言的现状,提出赈饥荒、减赋税的建议;并上书朝廷奏报仙游军户情况,诉说仙游“山枯栽松柏,人穷吃山莳”的困境,请求免除仙游军户苛法,减赋税,免钱粮,救穷苦百姓于水火。

皇帝收悉郑纪奏章,询问其他福建籍官员,大家均回答不知情。为了查明灾情,皇帝特派王太监为钦差前往福建实地勘定,由郑纪陪同钦差赴贫瘠梯田去查勘受灾实情。郑纪每日领着钦差王太监专拣崎岖的羊肠小道走,穿越仙西底、龙过隔、黄坑头察看梯田里枯焦的庄稼,让王太监直观一片荒凉景象。遇到比较富饶之处,郑纪吩咐轿夫放下竹帘,借口山风大容易伤风感冒。三餐时,郑纪吩咐厨房专煮山莳和芋头,盘的一边放山莳,另一边放芋头,并把山莳的一边向着王太监。因为山莳和芋头相似,王太监分辨不清,吃起来味道又苦又辣,难以下咽。郑纪抓起芋头,吃得津津有味。王太监不禁问道:“这是何物?为何这般难吃?郑大人,您却吃得如此上口?”郑纪故意苦着脸告诉王太监:“这种食物叫山莳,此地的百姓一年到头都将其当饭吃,有的人家连这样的山莳都吃不到呢!下官从小就以山莳充饥,所以习惯了。”王太监趁说话之际,顺手塞了两个山莳进袖兜里。

第二天早上,郑纪随钦差王太监启程返京。回到京城后,殿堂上,王太监据实奏明皇帝,并献上山莳。皇帝尝了一口,觉得又苦又涩,实难下咽,便追问郑纪:“据王公公所奏,郑爱卿食此物能狼吞虎咽,不妨试予寡人一观。”郑纪一边吃,一边流泪,皇帝问:“爱卿,你自幼惯食此物,今日食来,为何落泪?”郑纪巧妙答道:“臣今食之,便想起家乡父老乡亲一年到头以此为粮,不免伤心落泪。”皇帝听了,深受感动,敕命户部立即减免仙游三年田赋。至于其他地区的灾情,由福建巡抚酌情核定,予以减免。

郑纪“抱芋上书”的故事,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了,但仍然广传民间。今年六月,在莆田市委驻京党工委和北京仙游商会的倡议下,在京莆商企业家们积极响应,他们踊跃捐资在家乡建立“抱芋上书”廉政文化教育碑记。

“抱芋上书”碑记矗立在郑纪祖籍地——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木兰溪源头。碑记主石高6.1米,宽2.2米,正面镌刻人民网总编余清楚题写的《咏源》一诗:“仙游山毓秀,千嶂卧石牛。兴化人杰地,木兰歌水头。”另一面刻着著名画家买鸿钧书写的题记,介绍莆田市和木兰溪的历史情况。主石形似“笔毫”,雄起昂立;两旁的两块圆石形似 “小山芋”,如稚依偎。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题写“抱芋上书”,创意取自明臣郑纪为仙游百姓上书减赋的典故。

郑纪为民请命“抱芋上书”的举动,虽然只是历史的瞬间,然而其体恤民情的风范长存。时空穿越五百多年,人们仍然铭记郑纪春风化雨的功德。行文至此,引用纪子谦先生缅怀纪公七绝诗一首:“海滨邹鲁众朝绅,唯有吾乡郑纪真。抱芋上书轻赋税,何须青史识孤臣?”(林锦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