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是三国时期北海郡营陵县人。20岁那年,他到南阳郡去游学,住在一个叫张奉的人家里。有一段时期,张奉家里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都病了,显然是一种传染病。但王修却没有因害怕被传染而离开,而是留在了张奉家里照顾他们全家人,一直到张家人全部康复了,他才离去。张家人很感激他,周围的人也都纷纷称赞他。
北海相孔融非常赏识王修与人为善的品德,见王修有一定的才干,就将他招为主簿,并任命他为高密县令,后来又任命他为胶东县令。在这两个职位上,王修干得非常出色。当时,正值汉末乱世,许多地方豪强称霸一方,与官府作对,他们的势力非常大,所以连官府都不敢惹他们。但王修却不怕他们,他信奉的理念是邪不压正,管你多大的势力,只要犯在我手上,就一定严惩不贷!高密有个姓孙的豪强,长期为害一方,他的门客多次触犯法律,官府都不敢抓。一些盗贼抢劫了百姓,逃到孙氏的门下,衙役都不敢前去搜捕。王修到任后不久,孙氏的一个门客又犯了法,躲进了孙氏家中。王修派衙役命令孙氏交出案犯,孙氏却连理都不理。王修便召集了所有的衙役和一些百姓,突然将孙氏的家团团围住。孙氏带领家人抗拒坚守,衙役和百姓们因害怕不敢进攻,王修便大声说道:“谁敢不向前进攻,和孙氏一同治罪!”这样一来,大家便纷纷开始围攻孙氏大宅,孙氏一看这个县令不是孬种,自知得罪不起,便害怕了,主动交出了案犯,并向王修赔礼道歉。从此以后,当地的豪强都不敢得罪王修了,都变得规规矩矩了,当地的治安也就渐渐好起来了。
王修还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在与人相处中,即使是对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也会以公心相待,而不去打击报复。袁谭在青州时,把王修招为治中从事,当时,袁谭的别驾叫刘献,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他嫉妒王修的才能,就屡次搬弄是非,诽谤贬低王修。但后来,这个刘献犯了事儿,依律应当判处死罪。王修正好负责审理这个案子,经过仔细审理,王修认为刘献罪不至死,就没有判处刘献死刑,刘献因此捡了一条命。人们因而更加称赞王修了。
王修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讲义气”,曾经有恩于他的人,只要遇到危险,他就会挺身而出,以死相报。王修在孔融手下做县令时,有一天,郡里发生了叛乱,叛军将孔融包围,双方混战,伤亡惨重。孔融对左右的人说:“在危难时期,能够冒着危险赶来救我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赶到了,与孔融合兵一处杀退了叛军,平息了叛乱。原来,王修听说郡里发生了叛乱,一刻也没耽误,连夜点起了人马赶回郡里救孔融。王修在袁谭手下做事时,袁谭背叛了曹操,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在南皮县进攻袁谭。当时,王修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那边遇到了危急情况,就立即带着手下的几十个人赶往南皮援救袁谭。走到高密的时候,听说袁谭已经兵败身死,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道:“没有你我归附谁呢?”哭完后,他又做出了一件谁也想不到的事——去见曹操。曹操刚刚打败了袁谭,王修是袁谭的手下官员,对曹操来说,王修就是敌人,一般的人,躲还躲不及呢,王修却主动找上门去。那么,他找曹操做什么呢?原来,他是恳求曹操让他收葬袁谭的尸体。这显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曹操一旦发怒,当即就会把他杀掉。曹操听完王修说的一番话后,想观察他的心意,就故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便又说道:“我承受过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然后再处死我,我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曹操被王修的义气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但没有处死他,反而把他收在帐下效力。
有一年,严才叛乱,派兵攻打曹操所住的宫门。王修听说发生了兵变,没等召唤的车马赶到,就率领属下官员一路奔跑着赶到宫门援救曹操。当时,曹操正站在铜雀台上,远远地看到一队人跑来了,虽然看不清是谁,但曹操却信誓旦旦地说:“那赶来的人,一定是王修!”叛乱平息后,相国钟繇对王修说:“按照旧例,京城发生事变时,九卿是居守各自府衙闭门不出的。你怎么亲自带着手下人马赶来了呢?”王修回答说:“拿了国家的俸禄,怎么可以逃避国家的危难?居守官府虽是旧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难的大义。”
在历史长河中,王修的名气并不大,但他却在史书中留下了记载。善良、讲义气、有担当……正是这些优秀品格,才使他脱颖而出,并留名青史。(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