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便有中秋节祭月、拜月、吃月饼、庆团圆等习俗。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期,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帝王祭月的场所称为“月坛”,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期皇帝祭月的地方。祭月的风俗不仅为历代帝王所奉行,也慢慢传到民间,演变成中秋节赏月、拜月的习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遥望中秋明月,皎洁明亮,珠圆玉润,散发着清凉的光泽,照亮孤寂的夜空,也照亮了世人的双眸。它将摄人心魄的冷艳植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让人痴迷。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演绎了诸多美丽的传说,引来许多文人墨客“挥毫笺赋千年怨,点墨风吟万古痴。异地同心如咫尺,举杯遥祝共题诗”。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灜”,或许是中秋月亮的凄美皎洁,激起古人无限的遐思,从而诞生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或许是珠圆玉润的中秋明月照亮了孤寂的夜空,让唐玄宗在中秋之夜梦游月宫,催生了美妙动听的《霓裳羽衣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或许是淡淡柔美的月辉打开姑娘的心扉,让天上多了一位牵红线定姻缘的月老……就连古人用来祭月的月饼,也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于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在长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赐予群臣品尝,从此胡饼便成为宫饼。其慢慢传到民间,便成为中秋节的月饼……到了明朝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都城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当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便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
莆田民间把中秋节俗称“做秋”,出嫁的女儿要提前几天挑着“花蓝”或盘担回娘家“送秋”。“送秋”的礼品主要是月饼、香芋、兴化米粉、板栗等。莆田民间中秋节晚上的团圆饭主要是香芋煲和炒米粉,俗称“芋群米粉炒”。中秋节晚上,莆田许多乡村还有莆仙戏演出和十音八乐演奏。皓月当空,笙歌悠扬,增添几分诱人的节日气氛。城里有许多人还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到涵江白塘泛舟赏月,这更是莆田人欢度中秋佳节的一大乐事。中秋之夜,白塘公园红灯高挂,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晴波皎洁挂蟾光,照彻清宵漾白塘”,“白塘秋月”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中秋明月寄相思,游子萍羁共此时”,中秋明月,醉了多少游子和诗人的心。古往今来,中秋明月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常吟不衰的精品,是天涯游子思乡情愫的寄托。孤寂时有“举杯邀明月”,忧郁时有“举臂呼明月”,思念时有“举头望明月”……“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中秋明月载着诸多的盛誉,它含蓄、柔美、飘洒自如,凝聚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情丝。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让中秋的月亮满载着天涯海角人们的祝愿和期盼,为亲人送去祝福和思念……(郑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