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中学的前身,最早称“培元书院”,1878年,由美国在莆田的美以美教会创办,以培养传教人员为主要目的。1898年,美籍传教士蒲鲁士及其夫人蒲星氏,顺应清光绪帝推行新法、废科举、兴学校的社会潮流,把培元书院改制办成普通中学,规划办成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式学堂,称“培元中西学堂”,蒲星氏首任校长,迈开新式办学的第一步。但蒲星氏本次校长任期不到一年,就离任了,之后,她在莆田、仙游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创办学校,其办学规划由继任者弗莱德·林肯·高德理实施与发展。
高德理,1865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国,号尔明。“初入美国甘撒西南大学,长算学文法诸科,得学士学位,旋进西北大学神学院,再求深造”(引自《高德理传》)。他于1999年来华布道,并接任培元中西学堂主理(校长)职。
高德理主政6年,在该校校史上留下鲜明的足迹。上任伊始,学校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校址,依靠租赁民居办学,校舍狭窄,设施简陋。他便联手蒲鲁士、蒲星氏千方百计征地建校舍,创建新校园。所建第一座楼叫“映雪楼”,意在勉励学生发扬古人“囊萤映雪”、勤奋读书的精神,楼于1901年竣工投入使用。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哲理钟楼,至今保存完好,被定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莆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该楼需花费7千多元,蒲鲁士、蒲星氏从美国募捐5千多元,短缺2千多元,高校长见工程进度因此受到影响,便慷慨解囊,捐赠2千多元私人积蓄补缺,以解燃眉之急,终使该楼得以如期顺利竣工投入使用,受到各界热烈的赞许。
高校长办学沿袭蒲鲁士、蒲星氏的初衷,坚持保留国学,挑选“经史子集”文章和数学启蒙作教材;引进西学,开设格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西方历史、西方天文地理、英文、圣经、体育等西方文化课程。他勤奋敬业,成绩斐然。“先生学问渊博,热忱服务,和蔼可亲。对学子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故历届毕业生,皆为社会所推重”(引自《高德理传》)。
高校长对学生十分关心,经常问寒问暖,过问学业。一天,一位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不慎摔倒身负重伤。高校长闻讯,连忙赶往现场,见学生昏迷不醒,心急如焚,抱起急送医院,让该生及时得到救治。不料高校长自身引发内伤,酿成重病,虽经医院大力抢救,却是回天无力,仅过一周,竟不幸于1904年12月26日溘然去逝,年仅39岁。噩耗传开,校园内外无不笼罩悲痛气氛。高德理墓位于天马山上,花岗石材料,西式构建,至今保存完好。墓碑上刻有英文墓志铭,翻译成中文,其中有这样的赞语:“正如圣灵说的,是啊,他们虽然停歇了自己坚苦的劳作,但其光辉业绩,将伴随着他们的美名永存。”三年之后,人们取高德理校长名字的莆田方言谐音,把本校校名改为“哲理私立中学堂”,以纪念高校长的杰出业绩,弘扬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后来逐渐演变成“莆田哲理中学”这个校名,一直用到1952年10月,学校由莆田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称“莆田第二中学”。
哲理中学以纪念早年校长高德理而命名,以历经110年内涵意义的不断丰富而延续。莆田第二中学既继承其前身哲理中学勤奋求知、使命担当、开放创新等优良传统,又发扬光大,办成适应共和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培育人才的省重点中学。哲理校名虽然没有再用,但却以厚重的文化积淀,记忆在师生的头脑中,流传于社会上。特别是作为闽中革命摇篮,哲理校名仍然频频被人提起,彰显强盛的生命力,浸透到闽中党史里,流传于莆仙民众中。
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办学的需求,经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2003年6月,以莆田二中(哲理中学)校友会的名义复办莆田哲理中学,2005年5月,经福建省教育厅登记注册,2012年8月,获福建省教育厅发文批准,办成校址独立、师资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招生和颁发毕业证书独立的市属民办完全中学。复办以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在与莆田二中同一校史文化积淀长河中,在莆田二中教育集团里,以“传承文明,追求卓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立德明理,自强不息”为校训,合理利用莆田二中的办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自身办学特色,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优质快速发展,输送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获得“省文明学校”等多项省、市荣誉称号。
莆田哲理中学——莆田第二中学——莆田第二中学+莆田哲理中学,在近140年的校史长河中,校名尽管几经变换,但“哲理”精神元素始终一脉相承,贯穿其中。春风化雨百余年,培育人才一代代。从中走出10万多名校友,其中有17位革命英烈、13位抗日将军、3位两院院士、6位省部级领导干部、10多位大学校长、5位在国际体育赛场上摘金夺银的体育健将……
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哲理中学校名已经演化成一种文化现象。其人文底蕴深厚,哲学意涵无穷,令人向往,引人遐思。
□涂雨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