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方言之“讨母”
【发布日期:2018-03-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正月是相亲旺季。讨老婆的莆田话,今闲先生在《放炮游春人看人》文中说是“讨斧”,并说莆田民俗是“正月不讨斧”。网友小先生留言,以为是“讨某”。今闲先生回复小先生:妻在莆田方言中音“某”,但在《诗经》中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之句,比喻作媒,又称“作伐”。要找老婆,先要找媒人,找媒人含蓄地说找“斧头”。由此演变,把讨妻说成“讨斧”。

我再提出一种说法,供对莆田方言有兴趣者讨论:讨母。母字在《说文解字》读音:莫后切。《康熙字典》引《唐韵》《广韵》《正韵》莫厚切。“亩”和“牡”字也是莫厚切。切,是古代的注音方法,就是把第一字的声母和第二字的韵母拼读起来。在古代,母亩牡三字读音完全相同。在今天的莆田话里,母字在“讨母”这个词里仍然与亩、牡同音。

莆田话保留了很多中原古音,现代汉语里很多韵母为u的字,在莆田话里韵母都变成ou,第三声的例字有牡、亩、苦、普、鲁、堵、土、虎、古等。其他声调的字有莆、胡、路、露、粗、醋、奴、怒、努、呼、吴、护、裤、度、苏、素、诉、铺、枯、炉、乌等。

母字在莆田话里读音与牡、亩这两字同音的使用场合不多:讨母(讨老婆),无母(没有老婆)。莆田话有一句俗语:锄头抠抠(莆田话读kāo),母仔身兜。字面意思是:手拿锄头干活,身边有老婆孩子。言外意思:务农而有老婆孩子在身边,不必大富大贵,就有天伦之乐和安稳幸福。当农民,要有老婆孩子在身边,才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就是自古以来莆田农民的幸福观。

母字最常听到的读音之一,在莆田话白读中,表示雌性动物,与公字相对,如猪母、鸡母、羊母、牛母等。还有奶母,莆田话里不说奶妈。起酵用的“麦曲”,莆田话也叫“曲母”。另外,常常会听到人们用莆田话问:“是公的,还是母的?”

母字最常听到的读音之二,在莆田话文读中,与莆田话的“表”字同音,如父母、母亲、母子、母爱、祖母、酵母等。这也是莆田话保存的中原古音。例如《诗经·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诗经·小雅·杕杜》:“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查阅清朝科举使用的官方韵书《佩文诗韵》(与《平水韵》基本相同),母、亩、牡、某这四个字都在《佩文诗韵》上声二十五,这个韵的常用字有有、酒、首、手、口、母、后、柳、友、妇、斗、狗、久、负、厚、叟、走、守、右、否、丑、受、偶、阜、九、亩、舅、藕、朽、韭、剖、诱、牡、酉、扣、欧、取、苟、某、玖、拇、纣、纠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莆田话里,父母、祖母、母子、母爱等这些可爱的词汇里母字读音如“表”,也正是与口、偶、藕、否、剖、苟这些字同处在上声二十五里。在莆田话里,它们的韵母也是完全相同的。

可见在古音里“讨母”与“讨某”同韵,但是根据训诂学原则,“讨某”属于“义(意思)不可解”,应予以舍弃。

顺便说一下与“母”字同音的两个字。一是“牡”:牡的意思之一是,雄性的鸟或兽,与“牝”相对。《诗经》里“牡”字出现了几十次,绝大多数指的是公马,只有《匏有苦叶》里指的是公鸟:雉鸣求其牡。

二是“亩”字。我读小学和中学时,有好几位老师把“亩”字读成mǒu。当时以为他们读错了,今天才知道他们是依据《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读的,是古音。

莆田俗语“正月不讨母”,应该也是来自古代中原习俗,所谓“正不娶(妻),腊不订(亲)”。但是正月是“讨母”之前的相亲旺季,莆田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亲事着急,利用孩子春节回家团聚的机会,央求媒人介绍相亲对象。正是诗经里《伐柯》说的:“取妻如何?匪(非)媒不得。”正月谈“讨母”,正是吉利时。让我们为将要“讨母”者诚挚祝福吧:愿天下有情者皆成眷属!(朱祖厚)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