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一位全国劳模的教学生涯(上)
【发布日期:2018-05-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全国劳动模范、德高望重的教育界老前辈林文泉先生,于201854日上午10时,在西天尾镇溪白村的家里静静地与世长辞了,享年89岁。消息传开,他的乡亲、同事、学生、朋友,倍感悲痛,纷纷表示深切的哀悼,深情缅怀他对莆田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缅怀他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林文泉,莆田“一门九刺史,三代七廷魁”的“九牧林家”林蕴九世孙林大鼐(宋绍兴年间吏部尚书)之后裔。一位坚守教学岗位51年、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生道路。

苦难童年

1929年6月,莆田西天尾溪白杜塘村村民林金炉的妻子陈田厝生下一个男婴,不幸产后一病不起,两个多月后竟溘然长逝。两个多月大的婴儿失去最不能失去的亲人,令悲痛彻骨的林金炉愁得六神无主。乡亲们的帮助,热心而能力有限,一年下来,这苦命的婴儿竟先后吮过五位乳娘都不充足的乳汁,身体日渐瘦弱,连哭起来都有气无力的,谁见了都觉得心酸难受。

为了这条羸弱的小生命,第二年,父亲续娶了同村18岁的姑娘郑燕妹。入门没几天,继母就把文泉从乳娘家接回来。残缺的家庭,终于得到修复。燕妹把文泉当成自己亲生儿子,全身心疼爱,竭尽全力扶养,幸福重新回到这个家庭。后来,燕妹自己也生男育女了,但对文泉的疼爱始终不减分毫。可惜这种幸福太短促了,仅仅过了9年。1939年,林金炉得了脾病,那并不是什么疑难绝症,但偏偏碰上一位庸医开错药活活给治死了。六口之家的顶梁柱顷刻折断,一家人顿觉天昏地暗!这一年,林文泉刚刚10岁,姐姐12岁,下面还有继母生的弟妹。

好心人劝郑燕妹:“这样的家庭,你一个妇道人家揽得下吗?你才27岁,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女嫁人吧!”郑燕妹何尝没有想到这山一般沉重的家庭重担难挑,但她不忍心两个孩子再次成为没娘的孤儿。她说:“我要是走了,那阿泉和他姐姐怎么办?说不定会饿死的,那太可怜了。”她铁了心留下来,要凭自己的双手耕耘家里的6亩田地,用自己的母爱,温暖家里每一个孩子。从此,人们看到她家里家外,起早摸黑,轻活干,重活也干,男人干的难活她也干,农闲还要到山区肩挑,赚一点小钱维持生活。人们更是看到,在极度困难的家境下,她对没娘的文泉姐弟俩痛爱有加,从来没有打骂过,连和他们说话都是轻声细语。她坚持让文泉不间断地读书。中学六年,他都在省立莆田中学(今莆田一中)求学。经济紧张,继母辛苦,但她毫无怨言。好在做小本生意的伯父林金耀不时资助,让这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家庭得以缓气的机会,也让林文泉的学业能够坚持到高中毕业。为了能够让文泉读完高中,继母让比文泉小6岁的亲生儿子文荣念到小学毕业就辍学到白沙山区当学徒。文泉不止一次动情地对人提起此事,说继母疼爱他胜过疼爱亲生骨肉。

文泉懂得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他生活俭朴,读书刻苦。他每个星期通常只花两角线的菜金,往往是一根油条都要分三顿蘸酱油下饭。而他的学习成绩却让班上的同学羡慕。他勤奋刻苦,手不释卷,大家戏称他“孔子”。早晨四五点钟天刚蒙蒙亮时,他就到学校西北角工场边用功苦读。他各科成绩都很好,高一上学期排名全班第六,高三时竟同时有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化学等5科试卷挂在教室优秀成绩栏中,轰动一时。他的英语基本功很是扎实,曾经替人用英文写信给那人在美国读书的儿子。他的数学也是很不错的,但有一次考试不料做错二题,只考75分,他心里难过,躲到寝室里伤心地哭了,哭完之后,煞费苦心查找失误原因。同学们都很赞赏他学习的责任心。大家还送给他一个雅号,叫他“先生泉”。那是因为当时有位语文老师口吃,他的课有些地方同学们听不明白,课后大家都去问文泉,文泉释疑解难,有条有理。同学们听得口服心服,听完后会不禁脱口而出说声“谢谢先生”,于是“先生泉”的雅号在班里就渐渐传开了。

1947年,林文泉18岁,刚刚读高二,即与后卓村19岁的姑娘郑素珍结婚。这实在不是林文泉的本意,而是继母的主意,素珍是继母后卓村同胞兄弟的女儿,其人品能力她都知根知底。继母心想,不如嫁给阿泉,一可以及早完成一件家庭大事,二可以帮她支撑这个艰难的家,另外,外甥女嫁给阿泉这样有知识、人品又好的“后生仔”也是福气,也算帮娘家兄弟做了件好事。文泉是个孝子,多少年来,他亲眼看到继母无私地为这个家庭含辛茹苦,牵肠挂肚。他怎能违忤继母的这一片苦心呢?他应允了这门亲事。继母确实没有看错人,素珍颇具姑姑的品性,嫁过来后吃大苦耐大劳,与婆婆(姑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和睦相处,共同持家,家境大有起色,让文泉能够后顾无忧,安心在校读书。

真诚回报

1949年1月,林文泉从莆田中学高中毕业。那时,许多人报考福建革命大学,那是一所刚刚创立的培养新中国干部的高等学校。林文泉也报考并被录取了。这一年821日,莆田解放,需要充实一批思想进步的知识青年到教师队伍中去,林文泉权衡家庭经济能力,他选择了后者,成为莆田解放后首批录用的小学教师。

他被分配到家乡溪白村小学任教。新中国的朝阳照耀着他,他感到浑身的温暖,他决心以百倍努力做好工作,回报中国共产党,回报国家,回报人民。他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回家吃饭,回校住宿,一心扑在工作上,整天都在学校里。当时财政紧张,教师头三四个月领不到工资,但林文泉坦然面对,一直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他和其他教师齐心协力,同甘共苦,把家乡的这所小学办得红红火火。这个时期,溪白小学输送出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十分扎实,许多人考上莆田中学、哲理中学等名校,林步镇、卓清荣、林文富、林元彬、林宗藩、曾玉宣、卓文燕、卓东春、卓金銮等人高中毕业后考上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名牌大学。短短两年时间,培养出20多名尖子学生。他还积极协助土改工作队开展政策宣传,建立青年团组织,发展团员等社会工作。其学校工作和社会工作皆得到同事、群众的赞扬和上级的认可。他不久就被提为教导主任,19519月被提拔为莆田县灵川硋灶小学校长。那时的硋灶,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乡村,小学设在一座破庙里,设备十分简陋。新到任的林文泉决心改变学校的面貌。他自己带头捐献一个月薪水,并发动群众捐款献工,修缮校舍,扩建操场。他在日常工作中能以身作则,团结教师,同心协力办好学校。仅一年时间,学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他又联手乡干部发动各村办夜校,开展群众性的扫盲工作,实现村村有夜校,扫盲人数达500多人,受到群众的赞许和上级的表彰。

在奉献社会的同时,林文泉不忘对家庭的回报,回报对他恩重如山的继母,回报让他感到内疚的弟弟文荣。当他第一次领到薪水时,只留了一点零花钱,其余的全部交给了继母。继母不肯接,说:“你刚参加工作,这钱你还是留在身边用吧。”文泉深情地说:“你是大人,是家长,这钱应该由你来掌握,我要用时再向你拿。”继母含着热泪,小心翼翼地收下了钱。文泉觉得这样做心里坦然踏实。

继母生的儿子文荣自从小学毕业以后就辍学到白沙山区打工当学徒,一干就是三四年。等到文泉参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决定立即让弟弟复学。文荣这下子反倒为难了,学业荒废这么多年了,还读得下吗?再说年龄也偏大,与十一二岁的学生坐在同一教室能自在吗?文泉极力鼓励弟弟重树信心,珍惜这迟到的机会。弟弟终于被说动了,在文泉的指导下,认真复习功课,顺利考上中学,后来又考上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省重点中学莆田六中任教。

潮起潮落

1952年10月,林文泉以高中文凭、小学校长资历调任莆田二中。在这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成绩突出、名闻遐迩的学校里,他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但凭着一股来了就要干好的硬劲,他把压力化作巨大的动力。于是,他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充满艰辛的路。

林文泉有两个日常行为细节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是步履匆匆,争分夺秒;二是准点下课,学生叫绝。其实,透过这两个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他敬业拼搏的精神和忠诚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他有干不完的工作,白天教课,处理班级事务,晚上,除备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自学函授教材,经常苦干到深夜。他最多每周上24节课,经常喉咙疼痛,声音沙哑,最终导致扁桃腺严重发炎住院医疗。他出于对教学规律的尊重,对学生的爱护,从不敢轻易拖课占用学生休息的时间。他的课,往往都是讲完最后一句话,刚好下课钟声响起,同学们会心一笑,心情怡然放松。其秘诀来自他与众不同的备课,他总是先拟好教案初稿,进行演练,从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调节时间,最后确定正式教案。如此这般反复推敲,讲课内容就娴熟于心,讲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涂雨)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