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泽常留众口颂,德崇堪作后人师”,款识:纪念云里风先生 后学许庆贤泣书。云里风,本名陈春德,莆籍华亭镇园头村人。这副冠顶挽联背后,寄托了无限的哀思。看似笔墨深情,欲语还休,莫莫莫!陈先生高风亮节,矗立成丰碑一座,唯有高山仰止,方可慰人情思!
这场云里风先生的追思会,发起人为许庆贤,书画家,原莆田市博物馆馆长,开场白由原莆田县教育局副局长王熙年首告心声:“……云里风一生致力于文艺创作,教书育人,不论在教坛上,还是文坛上均作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还是马中两国友好的使者,华人的良师益友……圣诞节前夕,他仙逝的消息震惊了家乡的亲朋戚友,人们不约而同举行各种形式,表示哀思,沉痛万分,悼念这位马来西亚太平局绅,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兴安总会会长。因为远隔重洋、身体等原因,我们这些崇拜者、追随者未能赴马参加他的悼念活动,因而……”王熙年是云里风先生的表弟,与许庆贤均为云里风住世时的挚交。追思会上,两人虽然哀痛,但仍不改平日在云里风跟前打哏互掐的风格,追思云里风的种种日常。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在他们心里,云里风儒雅、慈悲、纯粹,夫人黎宝莲高雅、温和、宽厚,王熙年说:“云里风夫人靠着好人缘,做生意从小到大,事业有成。云里风总笑呵呵地说,‘夫人会赚钱,我会花钱。’”这钱,花在奉献于社会的爱心上,设立出版基金会,独立筹资为马华作家出版书籍,主编多套马华文学丛书(37册),东南亚华文大系(马来西亚卷10册),为《乌鲁冷岳会馆》主编马华文学丛书(58册),为《雪融兴安会馆》主编《兴安文丛》(24册);在大马设立“云里风奖学金”“云里风文学奖”和兴安会馆“福利金”等基金会。在祖国的莆田市设立“莆田市云里风文学奖和校园新人奖”“园头中学奖学金”“仙游一中金石文学奖”以及华亭学区“蓓蕾杯”作文比赛奖。云里风是文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更是慈善家。除了在中马两国设立各种奖项,还带头募款为家乡铺桥、修路等。每年回乡的日程上,他总免不了要去看望亲朋故旧,那些贫困的乡人哪些盖房需要装修,哪些需要重修猪圈等等,即使再细微的事他也挂在心头。原莆田市外侨办主任宋澄英说,每次云里风回莆,她在陪同他探望时,均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灵魂得到进一步升华。他特别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乡民,在他出国前足迹所至之地,都有他的反哺之举。
“云里风真是一个绅士。”王熙年和许庆贤说。云里风的良好修养令他们说起一个细节,自叹自己修为不足,当年去马来西亚,在槟城一条街上行走,两人顽皮习性不改,在街上大声地打哏逗趣,一位店里的服务生突然指着他们大喊:“你们两个,中国,山东人,站住!”两人心想,奇了,她怎么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还认为是山东人。回想,许庆贤身材高大,王熙年亦魁梧,恰似中国山东男人的骨架。云里风先生一路上只是温和、宽容地笑着,丝毫未对两人的“不雅”作丝毫提示。再说,两人若不戏闹,就不是他们俩的风格了。
王熙年接着回忆道:“云里风生前已将后事一一做了安排,从莆田六大奖项的接续,到乡里极小的事,均作了交代。他本来寄望于当医生的长子能接过接力棒,能如他一样回乡看看故国故园,但是长子太忙了,他在马来西亚华人里,算是极会念书的,念到博士,是个心脏病专家。后来,莆籍黄石镇的郑桂珠女士接过了接力棒,莆田市文联将云里风文学奖更名为‘云里风·森昌文学奖’,‘森’‘昌’分别取自郑桂珠女士的家翁翁亚森、父亲郑金昌。”
追思会上,在场的有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作家,还有云里风文学奖获得者,有的甚至是几次获奖。念兹在兹,追思云里风奖掖、扶持、培养文学人才的贡献,感慨继任者的文学情怀和大爱精神,在场众人如见先生的巍巍风范。先生虽逝,风范永存!“春泽常留众口颂,德崇堪作后人师”。(刘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