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江苏一个风光旖旎的乡村走来,淳朴的民风和水土滋养了他,家乡秀美的景色像一幅幅画在他的心中渐次摊开。大自然熏陶着他,一种美好的情愫就这样根植在他的内心深处,年复一年地往上生长。三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在艺术追求上孜孜不倦,深研传统,师法自然,他不断地挑战着自我,努力地往书画艺术的高峰上攀登。他就是福建省公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莆田市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秘书长张新国。
也许是张新国对书画的痴迷与执着,或许是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在艺田里勤耕不辍,四处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军人。之后,他走进了梦中的艺术殿堂——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和天津杨柳青画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这里,他广涉博览,师法古人。他从古人画作中吸取精华,做到“形神兼备”,在“变”与“不变”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为了画好心中的山水,他四处游历、描摹,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岭岭。宋代郭熙曾说:“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虑、武当皆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绝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正因为山的外在、气度不同,所以它们也有着各自的姿势和内涵,“不同的山,则岩石不同,植被不同,颜色不同。同一座山,时间、角度均会不同色。四季不同色;早晚有小差别;前后植被不同,光线不同而不同色”。这些都需要他“亲历亲为”,也需要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各个地方“踩点”,山景会随着时间、季节、晴、雨等各种变化而变化,有着不同的韵味,而水流亦是如此,他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段观察它们的体形,分析它们的特征,只有对山水的面貌和内质了如指掌后,作画时才能真正成竹在胸。他以大自然为师,在崇山峻岭间,在晨曦暮色中,在流岚雾霭里,深深感受自然的演变,将大自然的瑰丽与奇特融入自己的笔端,创作出众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从张新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行笔于秀润缜密之中,透出清逸和潇洒,其作品深邃幽远,一种清秀之美跃然纸上。他胸中有山,他把山的魂魄、脊梁,一笔一笔地画出,画出了铮铮铁骨;他心中有水,他将水的柔婉、度量,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画出了豁达大度。他用心去感受山水的变化,它们的声音,他总是细细聆听,他把所感所悟,一一倾诉于画纸上。作画时,关于线条的把握、笔墨的运用,他都挥洒自如,他对于自己所看到的景物有着一定的“掌控力”,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将万丈豪情融入笔中,才能将山河的博大胸怀,以最自然的形态呈现在观者的面前。
他的山水画画风细腻,显示出一种艺术特有的张力,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是妙趣横生。他细心地捕捉着大自然生动的表情,他把它们鲜活的一面,以一种“势如破竹”的姿态呈现出来。他的山水画“开合起伏”,极力把常人忽略的一些细节与情境通过画笔,娓娓地描画出来。其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丰富多变,山势皴法随心而出,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山山水水在他的“加工”和“点缀”下,已然拥有了一种全新的生命。从“写生”到“立意”,再到“意境”,他努力地将“真景”搬入心中,再赋予它们神韵,笔墨与意境相互结合,会让人身临其境,山水的轨迹在纸张上“显形”,它们会“活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种特有的画面美感随之展露无遗。
张新国善于观察生活,他不断地汲取着大自然的营养成分,并与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和交流。一张画纸,就是一个世界,融合了他的审美,也涵盖了他对于美好生态的憧憬,每一笔都融入了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而今,经过时间的发酵与“捶打”,他的心中已然拥有了一幅幅大的山水,它们在他的体内涌动、撞击,它们像一种源泉,赋予了他更多的精神元素。
用墨之丰富,用笔之得力,从而使画作骨劲筋健。他时常深入生活的现场,他将美的基因一一串联起来,他立意新奇,情境悠远,他把美满的事物,搬入我们的视野中,并组合成了一道全新的风景。他的画血肉丰盈,气韵生动,墨气浑然,相得益彰。这正是画家本人对大自然的解析,对人生的体悟。
行走在山水之间,画自然长卷,品万物性情,这是画家张新国一生不变的追求。(倪伟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