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侨房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见证,也是他们心怀中的乡愁记忆,每一座侨房都有精美动人的故事。侨房是侨胞“根”的象征、“脉”的传承,保护好特色侨房是一项留根工程、聚侨工程,不但可以唤起后人对华侨前贤的颂扬追忆,更能激发旅外侨胞对故乡对祖籍国的浓浓游子意和深深爱国情。在今年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市政协常委、致公党莆田市委会主委陈道成代表致公党市委会作《保护利用特色侨房,留住华侨华人乡愁》的发言,提出要合理保护利用侨宅的建议。
莆田是著名侨乡。长久以来莆籍侨胞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打拼出一方事业,积累了一些钱财,很多人怀着浓厚的家乡情怀,或寄钱回国,或归国返乡,在故乡兴建府第院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侨乡民居。
“这些具有显著特色的侨房,建筑考究、装饰精美、外观气派、带有异域风情,中西风格兼容并蓄,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我市属于文物范畴的侨宅有31处。”市政协常委、致公党莆田市委会专职主委陈道成代表致公党市委会发言,“这些点缀在乡村、城镇中的‘特色侨房’,不仅镌刻着一代代侨胞在海外艰辛创业和成就辉煌的历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是我市文化的独特载体,是莆田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我市侨房集中分布在重点侨区,仅江口东大村方圆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保存完整的特色侨房38座之多。但这些建筑群在岁月的洗刷和历史变革的浪潮中历尽沧桑,随着时光流逝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如今很多老屋已人去楼空,或破旧不堪、或成危房、或被拆除,特色侨房正在逐渐减少,珍贵的老建筑与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将面临消亡危险。”陈道成对此忧心忡忡。他说,特色侨房已经成为侨乡的一张特殊名片,是我市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特色侨房”不仅是对特色建筑的抢救,更是对莆田历史文化底蕴的弘扬。
陈道成认为,当前,侨房保护利用存在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
产权认定难。“特色侨房”多为解放前已建成,原产权人已故或长期居住在国外,其后人和家乡联系甚少或基本无联系,甚至已经无法认定建筑物权属。据调查,有相当部分的侨房业主为华侨,难以履行保护的义务,在业主对建筑物的保护并不积极的情况下,权属问题成为政府部门或者其它机构介入特色侨房保护的最大障碍。
业主管理不到位。这些特色侨房大多数兴建于民国期间,其中有不少优秀近现代历史建筑,但相当部分特色侨房处于管理缺失的状态。侨房所有人的后代,多数都居住于海外或港澳,他们虽有业主之名,却未能尽到全面修缮和保护之责,以致多年来,这部分侨房显得冷清萧条,甚至荒废成为危房。
修缮资金筹集难度大。特色侨房大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必须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修缮。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要求,老房屋修缮费用不菲,导致维修成本进一步提高,一般家庭更难以承受。
整体保护利用难。老旧建筑不成片,很多都是与现代楼房交织建设在一起,很难把这些有历史价值、地方特色的房屋连缀起来,整体开发利用难。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对古旧建筑物改造缺乏指引,导致个体自发性改造无序,无法保证建筑物保持其外形风貌和基本结构,破坏了建筑物的建筑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侨房的保护规划和相关研究已经滞后于历史建筑和文化保护的需要。
华侨华人兴建的特色楼房是旅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精神家园的重要皈依,更是华侨华人的根脉。加强对特色侨房的保护利用,对弘扬华侨文化、涵养侨情、凝聚侨心、吸引侨力都能产生积极且难以替代的作用,是海外侨胞的一项留根工程,也有利于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为此,陈道成代表致公党市委提出建议:
制定标准,摸清底数,建立特色侨房档案。全面开展特色侨房普查和建档工作,制定特色侨房认定标准,重点是能够反映地方发展历程、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和能够反映地域居住文化特点、艺术特色、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切实摸清底数,按照标准把每一栋特色侨房都收纳进来,建立特色侨房信息管理系统。
明晰产权,明确权责关系。对于特色侨房产权人身居异国他乡,政府可通过媒体、使馆、第三方组织等积极寻找有关权利关系人。对于某些特色侨房产权不明晰,而无法落实保护工作等特殊情况,政府应鼓励支持成立社会团体或组织,让他们成为建筑物保护的主体。在明确的产权基础上,建议参考广东开平、厦门集美、香港等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物的成功案例,通过托管认养、专业代理、置换补偿等有效方式,完成特色侨房的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等相关权利的认定工作,促进特色侨房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制定保护机制,加大保护力度。探讨有利于侨房保育、活化利用的地方立法经验,出台本市的特色侨房保护法规,做好顶层规划和底线保护,既利于给特色侨房保护定调,又利于确保老侨房不会进一步破败,从而形成可复制的侨房保育模式。被认定为特色侨房的建筑,应由政府统一设立保护标志牌,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建筑物的检查和保护工作。
创新管理方式,合理保护利用。树立“合理利用也是保护”的理念。以“利用促保护”是许多国家和城市名人故居保护的经验,对于特色侨房的保护可借鉴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应采取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对社会开放经营管理权,以利于更有效的保护。可尝试开展特色侨房旅游项目,或通过捐献、租借、流转、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合理利用侨房。对闲置或正在出租的侨房,同房主商议兴办乡村敬老院、老人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等公益事业,一方面使房主获得固定租金收入,另一方面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补贴经费等对侨房进行修缮。也可引入专业代理机构,专门为海外华侨华人办理在国内房产的继承、追讨、清退、翻修和管理等业务的代理,专门收购及供应侨房。
招商引资,盘活侨房资源。民间资本是最具有活力的资金,要大胆引进社会资金“认养”特色侨房,实现“自我造血,以楼养楼”。引进社会资金既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又有效地保护了建筑物,盘活了所在地旅游资源,可以使特色侨房更具生机活力。要利用“互联网+”实施侨房创新文化保护,向全省、全国、海外华侨华人推出相关的特色侨房的认养与使用活动。符合要求的侨房由社会或个人公开领养,在法律或政策许可范围内,允许个人和组织合理使用,并将侨房出租或领养所得资金设立侨房专项维修基金,以房养房,使老侨房产生新价值。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侨房保护影响力。利用现代媒体、旅游宣传平台,加大对侨房保护的宣传力度。向海内外宣传莆田历史风貌和特色侨房保护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莆田侨乡文化,扩大特色侨房保护事业的影响力。引导旅行社、旅游协会、相关旅游部门以及旅游媒体开展针对侨房的采风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市特色侨房。
陈道成说,“侨”是一篇大文章,“侨”的工作历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贺词中说(海外侨胞)“无论在哪里,无论走多远,平安幸福永远是家乡亲人的最大牵挂”。侨房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见证,也是他们心怀中的乡愁记忆,每一座侨房都有精美动人的故事。可以说侨房是侨胞“根”的象征、“脉”的传承,保护好特色侨房是一项留根工程、聚侨工程,不但可以唤起后人对华侨前贤的颂扬追忆,更能激发旅外侨胞对故乡对祖籍国的浓浓游子意和深深爱国情。 (时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