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地方之所以美好、吸引人,不光是因其秀美的风景,还有历史赋予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枕山襟海、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平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平海,位于莆田三大湾平海湾突出部,东南两面临海,距莆田市区43公里,离秀屿区址26公里。平海湾处于兴化湾与湄洲湾之间,是莆田三湾之一。平海村有着独特的文化,而这文化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平海成为倭寇频繁侵犯、洗劫的地方。曾经在宋代繁华昌荣一时的平海港口、卫城,经过几番血雨腥风的洗礼,几近沦为废墟。多灾难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精神信仰的土壤。潮水去而复回,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平海增添许多诱人的色彩。平海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夏威夷”“莆田天涯海角”的美称,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莆田市秀屿区的东边熠熠生辉。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神奇符号。关于“平海”地名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盛唐以前,这里台风频发,怒海啸天,故取名“南啸”。公元1367年,朱元璋亲帅水师北上攻打温州城,途经平海湾附近海面时,遇台风袭击,惊慌失措之际见一女子脚踩祥云从天而降,以神灯引航,引舟入澳,大军靠湾登岸后见女子飞进海边的天后宫,方明白是妈祖娘娘施救,又见湾内海阔滩平,一派平和,朱元璋大喜,遂赐名“平海”。平海地方不大,却充满大自然的神奇,也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平海”地名的由来,无论出于什么缘由我们都已无从考究,我们只知道,这是一个以大海命名的村和镇。
平海古城,地势独特,背倚朝阳山面向平海湾,三面临海。临近平海,可见一条大道分为三岔,往北可登朝阳山,往南可看平海湾,中间一条路贯穿平海村,将村子一分为二。
到平海,一定要看山。朝阳山脚,有城隍庙、进士坊……每到一处,都会令你心有所思,心有所悟,心有所得。“深山藏古寺”,朝阳山上一年四季绿意葱茏,却无法掩映住红砖绿瓦、飞檐翘角,这里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玉霄宫。玉霄宫是平海村众多庙宇里海拔最高的一座,显示了“玉皇至尊”在十方三界的崇高地位。平海古卫城城墙遗址就位于朝阳山之顶。这里原为平海卫城一部分,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我国东南沿海古代重要国防工程之一。据载,明初,朱元璋重视海防建设,洪武二十年(1387),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巡访沿海,在海防要害之地设置卫所,兴筑平海、莆禧卫城等重要国防工程。平海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卫城以朝阳山为依托,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北地势高峻,故不置门”,“筑台以了海洋”,并有5600多名官兵驻扎防守。至今,平海人还保留着东门、西门,并将大南门、小南门改名为东至、西至。平海卫城成为福建陆海兼防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重要的一环,从明代至当代,一直是海防要地,在防御倭寇的侵犯上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卫城被拆毁,昔日保家卫民的城墙沦为一段段断墙残垣,它们静默于田埂中,虽被荒草淹没,但青石筑就的城基依稀可辨。平海古卫城城墙遗址,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历史遗痕,每一段城墙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它是平海人民对抗倭寇、强盗的血泪史,也是平海历史的特殊记载方式。刀光剑影已渐趋暗淡,千百年的硝烟已化作似有若无的风,消逝在岁月中,晒着今天的阳光,读着过去的历史,追昔抚今,时光流逝,令人感慨万千。
平海,有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宫殿式原构妈祖行宫——“平海天后宫”。天后宫位于平海古卫城南门外,俗称“娘妈宫”,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天后宫是平海现存文物价值最高且历史意义重大的一处古迹。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分灵庙,也是研究平海地方史、沿海军事以及研究闽台关系、妈祖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庙宇的基本结构是清初靖海侯施琅重建的。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柱子,每一尊雕像,似乎都在诉说当年那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它们都在千年的守望里,见证着千载风云。
虽然,古城的历史像奔驰而过的列车渐行渐远,古城的一些遗迹也被时光的流水渐渐淹没,但历史的印记清晰可辨。在浓缩的一寸寸光影里,古老的街巷,古老的房屋,目之所及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历史,都有典故,都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柔软幽静,古城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让我们敬畏神往。
行走在溢满古城遗韵的古迹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犹如置身于历史中,穿梭在时光隧道中,聆听着千年时光的悠然诉说。(肖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