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议政建言] 谢金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三产融合步伐
【发布日期:2019-04-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就我市而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今年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市政协常委、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谢金标代表九三学社莆田市委会作题为《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发言,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三产融合步伐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市政协常委、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谢金标代表九三学社莆田市委会作了发言,“近年来,全市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一产‘接二连三’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培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休闲农业“四大亮点”,现已建设了1个现代农业智慧园,即福建省鸿达牧业有限公司,并被确认为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推广站示范基地。利农农业技术有限公司、莆田市亿益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已入选38个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截止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约300家,重点建设了国家级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电商迅速兴起,新型业态逐渐形成,全市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点及分站点整合后达120个。

谢金标说,我市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问题有:缺乏整体规划,融合水平不高;发展动能不强,产业升级乏力;农村基础薄弱,外部支持不足。

为此,谢金标代表市九三学社就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整合规划,提高融合水平。加大规划补助,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行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脉络,打造“一村一品”。全面统筹农业农村空间结构和板块布局,西北山区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中北丘陵山地发展精品茶果、林业、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中部兴化平原发展粮油蔬菜种植和畜牧业,东南沿海发展旱地种植、生态养殖业、现代海洋渔业及滨海度假旅游产业。

突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要拓宽产业链条,实现园区集聚。继续做大做强我市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扶贫攻坚重点区聚集,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布局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企业集群。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探索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无人化种养模式,拓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农文旅结合的综合体,挖掘莆田妈祖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等优质资源,将乡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自然景观进行资源整合,构建“高效低碳、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的都市型特色现代农业体系。要创建区域品牌,丰富营销渠道。坚持品牌强农,弘扬工匠精神,把农产品做优做精,提升质量和产量。尤其在优质稻谷、绿色果蔬、水产养殖等方面狠下功夫,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广“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模式,推介“四大名果”和“十大渔业珍品”,鼓励各地名优绿色食品入驻各大网络平台。要注重生态环保,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种养循环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新型高端产业,建立健全完整的标准体系。着眼流域水质提升和污染防治,奖励循环低耗企业,关闭淘汰生产中排污多的小作坊,对食品加工企业涉及的燃煤锅炉进行改造提升,变绿色为效益,确保农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兴。

加大扶持,补齐发展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电力、垃圾处理、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整合农地、林地和围垦地,加强土地质量改造,完善水网、路网、地下管网以及包装储藏、交易市场、冷链物流等配套,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生产基地。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发展行业协会和行业联盟,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搭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按需种植、定制化生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从项目、资金和政策上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新产品研究、新工艺新设备引进、质量体系认证和品牌创建等。

完善政策,构建支撑体系。解决“钱”的问题。推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整合各类专项基金和涉农资金,加大财政对涉农行业的扶持补助和税费减免。协调金融机构增加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创新质押抵押方式,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加大“人”的培养。配强镇村“农”口干部队伍,选派“农字号”高校专业毕业生充实相关站所,做好技术推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在外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将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激活“地”的整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和宅基地确权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加快创新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将集体土地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产业。依托农村信息化网络交易平台,及时整理汇总供求双方土地信息,盘活农村集体土地存量。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和休闲农业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并通过土地入股、公开转让方式,优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 (时报记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