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墨
元宵,正月十五,新岁的首个月圆日,春节年俗中让人继续“喜花开”(莆田方言)的最后一个节令。没有记错的话,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红楼梦》里几乎写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写得最多的便是元宵节。
2008年,元宵节被我国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年,好友培元约我在《湄洲日报》社候集,由他带我们去梧塘看元宵。驱车从城里出发,向东走了一程后折北续行,不多时便抵达秀色梧塘。接待我们的是一祖(方言,一祖即一户)华侨人家,记得姓郑。郑先生是特地从南洋返乡过元宵的。底楼厅堂布置得非常齐崭,朝南悬挂的彩幛上绣着龙凤呈祥,好像还隐约着“福”字,彩幛跟前由八只八仙桌拼成一个平台,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斋品,有荤有素,有熟有生,其中有全羊全鸡全鸭,还有不同的新鲜水果——给人的印象主要是敬祖先。郑先生引我们上二楼,茶饮过后让我们品尝长寿面,浇头为红皮炒花生和用油煸过的紫菜,脆脆香香的,很是可口……
夜色初合,鞭炮声此起彼伏。天上明月深情注视着欢乐人间。“好节目”还在后头:赏灯、猜谜、跳棕轿。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揭下两个写于红纸条、贴于墙壁上的谜语,一个谜面为“一加二加三,打一成语”,我猜准是“接二连三”;另一个谜面为“爷爷,我来啦!打一电影演员”,我猜着是孙道临。身边的人对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其实这两个谜语是比较浅显的。
最热烈最扣人心弦的是跳棕轿。场地上的篝火,在激越的锣鼓声中越燃越旺。但见精壮的小伙子两人一组,抬着棕轿从火堆上飞越而过,接二连三,不畏艰险,皆为蹈火好身手。这样的游戏是需要胆魄和能耐的,不由让人想起黔东南“上刀山下火海”的表演,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勇武风骨!老华侨郑先生大发感慨:“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拉兔子灯,有条件的也搞跳棕轿,但现场免不了掺杂其他语言,不全是乡音,环境毕竟不同,感觉也就大不一样,还是家乡的节日味道浓啊!”谁说不是呢?
最亲故乡水,最圆桑梓月。元宵节,检测的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整合力,世代沿袭,早就演绎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人的血脉之中。当新年的第一轮圆月遇上了萌动的柳梢,又该有多少美好的故事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