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银华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又到了枇杷上市的时候。
枇杷,承四时之阳光雨露,备四时之气,因此被人们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在百花凋谢、菊花已残的秋天,枇杷却已经开始悄悄地孕育着花蕾,等待着在寒冬开放。那一朵朵洁白或淡黄的小花迎着寒风,冒着雨霜,显得格外坚强。“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那一朵朵迎着凛冽寒风盛开的枇杷花,装点了严寒的色彩,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人陶醉。在寒风呼啸中傲然开放的枇杷花独显高洁,充满生机。枇杷承四时之气,一年四季都唱着绿色的歌,它不仅奉献着长青,还展示了独立寒秋、亳不从众的品格。
冬去春来,枇杷树上结满了青青的果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琵琶”形的绿叶之间,远远望去,碧绿一片,疑是用翡翠装点一般。到了夏初时,碧绿的枇杷树上挂满了枇杷,它们犹如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夹杂在绿叶中,真像是金果压枝,灿若群星。“大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刚受过和煦的春风洗礼,又沐浴着初夏的阳光,枇杷果子由青色变成金黄色。没有成熟的枇杷酸溜溜,成熟了的枇杷甜津津的。剥开枇杷又黄又薄的“外衣”,其果肉晶莹剔透,咬一口,汁液横溢,令人回味无穷。
枇杷的品种很多,有酸甜可口的“早钟6号”,有椭圆型的“长虹”,有又大又红的“解放钟”,还有又甜又香的白梨……品种不同,“长相”也不同,香甜各异,但无论哪一种,一经品尝,便会令人回味无穷。
枇杷是莆田的四大名果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晋代就有之,王彪之《闽中赋》载:“果则乌椑朱柿,扶余枇杷。”莆田萩芦先民自隋唐始,就依溪筑穴,广植枇杷。每到枇杷采摘季节,各路商贾云集,人来人往,不胜繁华。明清时期,莆田的枇杷就颇享盛誉。传说明成化元年(1465),岳正任兴化府知府时,品尝了莆田城厢绣衣里的枇杷后赞不绝口。次年绣衣里的主人为了奉承岳知府,就特地送上一筐枇杷,并派人先把帖子呈上。岳正一看,帖子上面写着:“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岳正心里纳闷:为什么要送我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随后实物送到,岳正一看,却是一筐金灿灿的光鲜枇杷。岳正笑了笑,拿过帖子,在背面写上:“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刚好有一客人在座,见景生情,续了两句:“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岳正看后,放下手中的酒盅,看了看筐中的枇杷,提笔又写了两句:“枇杷装筐中,果实大如盅。”此事传出后,人们便把绣衣里的枇杷称为“大盅”枇杷。“盅”与“钟”同音,为了通俗方便,后人便把它写成“大钟”。由于岳知府倡导,绣衣里“大钟”枇杷在莆田得以推广。由此也诞生了莆田历史上第一块品牌,即“大钟”枇杷。据说名闻遐迩的“解放钟”,就是从绣衣里“大钟”实生树中选出变异株,繁殖而成。
莆田,是全国枇杷最主要的产区。“常太”牌、“萩芦”牌、“书峰”牌枇杷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的“绿色食品”标志。常太镇和莆田市先后被授予“中国枇杷第一乡”“中国枇杷之乡”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