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代的冰淇淋
【发布日期:2019-08-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话说炎炎夏日,有两样东西是必不能少的:冷气、冰淇淋。

说到冰淇淋,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吧?这可未必呢。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和冰淇淋可是有着某些渊源的呢。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用冰了。《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讲的就是人们采冰、贮冰的情景。周朝设有名为“凌人”的官职,《周礼》中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人专门负责冰块的采集和贮藏,供王室和贵族夏日消暑之需。

那时候的冰是珍贵之物,除了用于放置室内降温之外,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饮。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借助一种叫“冰鉴”的器具来制作冰镇酒水。大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意思是将过滤掉酒糟的清酒冰冻后,喝起来清凉无比。说的就是喝冰酒的事儿。

再晚一点的时候,又流行起了冰镇水果。曹操曾经建造过一个“冰井台”,用于藏冰降温,父子君臣时常来此宴游避暑。曹丕诗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经过冰水冷藏的甜瓜和红李子,大概也别有一番风味吧。

“冰”说完了,就要提到“奶”。中国制作和食用乳制品的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汉朝人就懂得“乳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乳制品的营养价值可见一斑。只是,中国古代政权地处中原,人民以食用谷物粮食为主,乳制品虽然也有,但并不算丰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汉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增多,大量游牧民族的特色食品进入中原,各种乳制品才渐渐盛行起来。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对当时各种乳制品的制作技术作了详尽的阐述。

和技术发达的当代不同,古时候制奶油的过程非常不容易。首先要把牛奶煮热,放凉后捞出上层凝结的奶皮,接着进行曝晒,再一边加水一边抨舂,直到把乳脂分离出来,最后慢慢熬煮去除水分,得到的就是白花花软绵绵的“酥”啦。如果再进一步熬煮提炼,就可以精炼出乳中精华“醍醐”呢。

冰有了,奶油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冰淇淋”了。

首先是唐代,出现了一种叫“酥山”的食品。它的做法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酥加热至微微融化,然后慢慢滴淋在盛有冰沙的盘子上,堆叠成山峦形状,最后放进冰窖中冷藏。

因为经过冷冻,定型很好,看上去就像一座洁白剔透的小雪山,故名“酥山”。取出食用时,还要在表层点缀上花枝花瓣等,十分精致美丽。

“酥山”入口即化,甜糯滑腻,口感很好。唐代才子王泠然在《苏合山赋》写道:“虽珍膳芳鲜,而苏(酥)山奇绝。”

由于原材料获取不易,制作技术精细,对冷藏条件又有较高要求,因此对古人来说,“酥山”的制作和食用都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

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带有颜色的“贵妃红”或“眉黛青”的“酥山”。宋代大诗人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诗中提到的“红酥手”,就是这么个比喻。

宋代诗人杨万里还写过一首《咏酥》:“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从这样的描述来看,那时候的冰酥,无论是形态还是口感,都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雪糕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宋朝时候,冰淇淋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乳制品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元代宫廷中有一种叫“冰酪”的美食。元末官员陈基有诗:“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讲的就是他被赏赐冰酪的事情。

那么“冰酪”是什么东西呢?它当然最有可能是酥山的改进版。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元世祖忽必烈爱喝牛奶,可是牛奶在夏季不易保存。于是,忽必烈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块,这样牛奶的保存时间就延长了。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奶冰”口感很好。

后来又改进技术,运用硝石降温的办法,将奶凝结成冰,做出冰晶状“冻奶”,再往里加入蜜饯和果酱,就成了“冰酪”。这大概是最早的冰淇淋原型了。

据说为了保护冰酪制作的流程和配方,忽必烈还颁布了一道敕令,皇室以外的人禁止制造冰酪。直到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受到忽必烈的接见,尝到了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享用的这道美食,后来又偷偷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

而欧洲首次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冰淇淋,出现在1413年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加冕典礼上。国王在宴请宾客时,其中有一道冷冻点心“冻奶油”,是由冰、牛奶、糖混合而成的,大家品尝了都很喜欢。

后来“冻奶油”就在欧洲流行起来,经过不断改良,逐渐变成了现在冰淇淋的样子。至于它跟中国的冰酪,以及马可·波罗带回的制作秘方,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暂时是难以考证了。

虽然“酥山”“冰酪”是中国古人们的智慧结晶,然而由于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当时的平民百姓很难享用到。相比之下,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口冰淇淋的我们,真的是太幸福了。所以,在为老祖宗的智慧自豪的同时,我们也许更该为自己感到幸运呢。(高中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