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对于文人来说,酒是好东西:失意的时候饮酒,是为了麻醉自己;高兴的时候饮酒,是为了更加兴奋;邀朋会友的时候饮酒,是为了畅叙友情;酝酿创作的时候饮酒,是为了神采飞扬。
酒与文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紧紧联系在一起。传说中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让皇帝的宠妃给他斟酒,让皇帝的亲信给他脱靴,一代文人的傲气和豪气堪称古今之榜首,而那首《将进酒》中的场面和意境,诸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更是让人看到了酒之男儿气。只想说上一句:好酒!
酒虽为穿肠烈物,在古今文人杯中,偏就饮出了一个雅。史中有“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的记载。杜祁公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以《汉书》下酒,应为雅。苏舜钦大约是有史可证的用诗文做下酒菜的第一人。
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
而喝酒喝到痴境界的文人,当数“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人生不得意,且任由牛车载满酒坛,车子四处奔跑,去不到终点回不到原点,醉了便睡,醒了便喝,喝了便哭,于是流传了千年一词“穷途恸哭”。
文人与酒的缘分,不仅在于酒的解忧,更在于文人脾性恰如酒性。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他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从头到尾一直“也”下去,贯穿一股酒气。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他自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于文”,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使天下真嗜酒者为之倾倒!
为酒而痴的当代文人,当属台湾作家高阳先生。他为人狂放,一生爱酒,自封“高阳酒徒”。素以酒代茶,酒不离口,有酒则执笔如风,无酒则文思枯竭。为了一个“酒”字,高阳先生佳作纷传;亦为了一个“酒”字,令他债台高筑,囊中时有羞涩。而他临死前仍在歌吟:“为酒消得人憔悴,千金散尽终不悔”,酒中痴徒大概如是罢。
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读书倦怠,百无聊赖之时,不由想起李白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情此境,除了让落寞的人更落寞,惆怅的心绪更惆怅之外还有什么呢?除了杯中之物。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明白了,为何千古的文人雅士都如此的迷恋这杯中甘洌!(古滕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