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墨
日久生情,于人于物皆然,正常人似乎都这样。这才有了“谁不说俺家乡好,亲不亲故乡人”;这才有了安土重迁,一草一木总关情;这才有了志同道合,并肩创业走天涯;这才有了坎坷历尽,相濡以沫共白头;这才有了敝帚自珍,舍不得随便丢弃。
生活中许多看似零散的事,串起了一条与日俱深的情之珠链。阳台上的两盆玫瑰,尽管花事一年衰似一年,但其曾经怒放的生命,在我心中定格为灿烂的永恒,我对它们的照顾殷勤如初。那年赴新疆采风,我的拉杆箱坏了,同伴劝我扔了再买一只。想起它陪我行天南走地北,使得点点履痕化为文字,怎么也不忍心将其抛在千里他乡,于是将就着把它捎上飞机,捧回了上海。自知不够潇洒,受情掣累,但习性入髓改来亦难。每每遇见老乡,无论何时何地,总觉亲切有加。去内蒙古采访,应一位在那里以加工米粉营生的老乡之邀,我搬离宾馆去他家小住。在遵义街头与乡亲邂逅,我告诉当地同行“我们莆田人多地少,外出打拼不容易”,请他们多予关照。上海宝山钢铁厂动工伊始,汽车站有几个人在用普通话交谈,听到“有去”“有吃”的说法,我便判断这些宝钢工人是莆田人,果不其然,一认一个准!因为,用“有”来强调某种行为已经完成,是莆田话中极具个性的表达。深藏舌底的乡音犹如无形的莆田名片。
光阴飘忽,转眼客居上海已近六十载,然而魂牵梦萦忘不了故乡。近年来,看到家乡变化、进步尤为高兴。所以,常把其亮色热炒成章。我给莆田的媒体包括传统纸质与新生网络媒体撰稿,其中有着受到健在的老媒体人对我的磁性吸引因素,也有着我对家乡多位故世文化人的思念。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亲,我的根在莆田!